曲阜師范大學“儒家文化齊魯行”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汶上
儒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以儒家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7月2日,曲阜師范大學“儒家文化齊魯行”社會實踐團隊走進了汶上縣中都街道。隊員們在嚴格遵守當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基礎上,身穿傳統儒服進行束脩禮展演,身體力行傳揚儒風,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為儒家文化注入時代活力,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禮儀教育也是人的素質教育,而禮為六藝之冠。束脩禮為先秦古禮之一,有著道德修身之意。最早時為士大夫之間相互的贈禮,而非師生之禮。在漢唐以來,束脩逐漸有了學生為表達尊敬之意而給老師的見面禮,代表著學生虛心求學愿望。“衣冠古國”是華夏自古以來的稱謂。這一冠一裳,不僅風度雅致,更有禮法潛藏。而身著漢服的史院學子,在這里“拜師求學”,盡顯歷史的溫情。提到拜師求學,就不得不說古人求師,求在學識更求在人品道德。《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自述其求師艱難,但他仍路阻且進。他也敘說了學識淵博的老師受到學生的恭敬愛戴,他說:“色俞恭 ,禮俞敬不敢出一言以復。”這足以看出古人對待老師,是多么恭敬。而束脩禮,便是學生在問師求學之路初始,表明自己恭敬態度的重要方式。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唐代學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禮,但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展演時,實踐隊員們身著漢服,行古禮,展示了古時學子求學拜師的全過程。束脩是初入學的學子向老師贈予的見面禮,束脩禮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拜師禮。通過束脩禮,師徒關系在雙方之間正式確立。在古代,束脩禮通過一套完整的禮儀規制傳達了深刻的尚學崇師思想。在當下仍然弘揚這種禮儀,是在向尚學尚師精神致敬與傳播。伴隨著宣贊莊嚴洪亮的聲音,扮演師傅、宣贊和學子的隊員各居其位,按禮制身著不同樣式的儒服進行束脩禮展演。師傅立于孔子像的左側,宣贊立于孔子像的左前方數步,學子立于場地的中央,依次進行正衣冠、誦讀《束脩告文》、獻戒、執束脩、訓誡、禮敬師儒等禮儀環節。古典而莊重的束脩禮仿佛劃開時空,帶著隊員與游客回到千年前的中國。除了禮儀展演之外,隊員們還對束脩禮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他們說:“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束脩禮。唐代學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禮,并由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需奉行相當的禮節。所謂束脩禮,就是通過一贈一還,在初識的師生之間建立起緊密關系。”展演結束后,隊員們參觀了“孔子宰中都”政德教育館,深入了解當地文化,以便對傳統文化進行進一步宣傳。
“儒家文化齊魯行”社會實踐活動與社會需要相契合,對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束脩禮不僅僅只是古色古香的表演,而是真正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知禮儀,懂文明,將中華傳統美德帶進現實生活中來,讓優秀傳統禮儀融入現代社會,是“儒家文化齊魯行”社會實踐團隊的實踐目的。走在齊魯文化的大地上,腳下的泥土、呼吸的空氣,似乎都帶著一種儒家文化特有的味道。這里的居民守禮遵矩卻又熱情好客。儒家文化便是這樣,代代傳承,行走齊魯千年。本次的實踐活動是短暫的,但它的影響是長遠而又潛移默化的。展演的互動性使民眾參與其中,更為深刻地體會儒家文化地內涵與底蘊,對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齊魯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自2010年推出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活動以“優秀儒家傳統文化進社區”為宗旨,活動中社會實踐隊員身著傳統儒服,展示傳統禮儀,宣傳優秀傳統文化,調研傳統文化在各地的傳承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