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廣州新華學院知“稻”社會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赴梅州興寧市進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圍繞“志愿建功行,喜迎二十大·青年尋走興農‘稻’路”主題,開展了以絲苗米調研為主,研學支教、走訪觀察農情民情、探訪老黨員、參觀紅色文化遺跡為輔等豐富的實踐活動,真正走進基層,走入田間地頭,切身感知“三農”工作,貼近人民群眾,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實踐隊首先前往興寧市寧中鎮人民政府,受到了政府的熱情接待,寧中鎮團委負責同志為實踐隊組織了交流座談會。在座談會上,負責同志首先向實踐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接著介紹了寧中鎮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基本情況,鼓勵同學們深入基層、用心觀察、服務民眾。此外,還向實踐隊傳授了一些調研活動的經驗并強調了安全注意事項等。廣州新華學院知“稻”社會實踐隊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領導們的關心下正式啟航!
走入田間地頭,尋興農“稻”路,助力鄉村振興“倉廩實,天下安。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實踐隊先后拜訪了李志新與羅新輝兩位全國種糧大戶,就當下農業農村發展現狀和絲苗米產業所遇到的機遇與挑戰等問題展開交流。在訪談中了解到他們與絲苗米的結緣之旅,探究興寧絲苗米的與眾不同,同時通過聆聽兩位當代種糧人推進農村現代化,帶動農民致富的艱辛歷程和心得感悟,受教于他們對青年的殷切寄語,實踐隊明確了自身發展方向和社會價值,堅定了投身鄉村振興的決心。
調研不止于書面。實踐隊還在興寧市潤豐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的帶領下,深入絲苗米種植農田和加工廠房,學習參觀絲苗米的種植過程和收割后一系列作業流程,與當地農戶深入交流,切身體會農業機械化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意義。
知識點亮童心,青春筑夢未來青春燭夢,愛心護航。在新陂鎮新金村村委的支持下,知“稻”社會實踐隊結合所學專業特色以及孩子們的喜好,圍繞思想引領、素質拓展、自護教育、研學實踐等方面,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快樂閱讀、剪紙藝術、安全教育、普法教育、語言學習、深入田間收割稻谷等一系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課程,幫助孩子成長。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聲聲入耳,字字鏗鏘,在童心向黨詩歌朗誦課上,實踐隊隊員帶領小朋友們朗誦《我們是新時代的好少年》,用稚嫩童聲,用熱血之音表達對黨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一雙雙小手揮動著手中的國旗,歌唱祖國,傳遞夢想;在安全教育課上,實踐隊員通過講述具體事例,播放宣傳動畫,從校園安全、交通安全、暑期防溺水、食品衛生安全等多方面進行安全教育宣講,讓孩子們增強防范意識,引導其樹立生命第一的意識;在黨史教育課上,隊員們借助黨史小視頻從認識中國共產黨、學習了解黨百年來的偉大成就,以及如何永遠跟黨走,青少年應當怎么做等方面,向小朋友們宣講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一個個動情的故事、一幀幀激動人心的畫面將孩子們的思緒帶到那段艱苦歲月和滄桑歷程中,引起了孩子們的共鳴,激發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員的欽佩之情,引導孩子們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從而立志刻苦學習,為祖國和家鄉的建設奉獻力量。
實踐隊還帶領孩子們來到絲苗米稻田研學,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割稻谷,深度體驗農耕文化,親身感受親近自然的樂趣和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短暫五天,知“稻”實踐隊成員在有限的時間里,用青春力量,帶給留守兒童陪伴和關懷,為他們的逐光筑夢之路添磚加瓦,賦能鄉村教育振興。
翻閱紅色“史書”,賡續紅色血脈身邊有一群人,他們是活的“史書”,是黨的歷史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就是為人民服務多年的老黨員。實踐隊隊員來到老黨員的家中,與他們進行深入交談,一起重溫紅色記憶。“只要在一年,就奮斗一年,在一天,就奮斗一天。”涓涓細流、切切心語,老黨員結合自身的經歷,為隊員們上了一堂生動鮮活的黨課,大家認真聆聽老黨員們的故事,在循循教誨中拾憶入黨初心,更加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活動期間,實踐隊還實地走訪羅屏漢張瑾瑜烈士紀念館和故居等紅色地標,重溫革命崢嶸歲月,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的堅定信念和浴血奮戰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在緬懷先烈中汲取奮進力量、激發報國之志。
社會實踐是青年與社會有效溝通的橋梁,這個夏天,新華學子走出校園、走向鄉村、走入基層、走進人民群眾,發揮科學特色和專業特長,用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圖為實踐隊與當地志愿者、小朋友們的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