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8月17日,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青山風光,調起沂蒙”——沂蒙鄉村調研團隊于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莊鎮大青山、石井鎮同興村開展實地考察,本次實踐課題成功入選“走進千村觀察,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青山風光,調起沂蒙”——沂蒙鄉村實踐團隊由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于紅霞教授指導,輔導員張鐸帶隊,在沂蒙精神背景下,深入實踐地,通過實地考察,將紅色文化元素與文化旅游體驗結合,深入調研文旅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并為其提出解決方案,圍繞“傳承紅色基因,講好家鄉故事”主題,挖掘優秀文化,弘揚沂蒙精神,探尋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密匙”。

圖為團隊成員在沂蒙山合影
重溫革命歷程,感悟沂蒙精神網絡調研、線上匯報、規劃調研路線、預期成果......在做好實踐準備后,7月23日,“青山風光,調起沂蒙”團隊成員前往薛莊鎮參觀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游覽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景區位于費縣薛莊鎮駐地北11公里處,景區內有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紀念廣場等多個節點,是費縣依托“大青山勝利突圍戰遺址”等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成的紅色旅游景區。紀念館內,墻上的故事、展出的實物、復建的場景......無一不體現了大青山突圍戰中英烈人物同仇敵愾、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當時軍民水乳交融、浴血大青山的悲壯場景,更加直觀地體會到不斷結合新時代發揚光大的沂蒙精神。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
在沂蒙山銀座天蒙景區內望海樓腳下的白石屋村里,隱藏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沂蒙山小調》源于沂蒙山區的花鼓調,后通過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團隊成員參觀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了解并學習到了《沂蒙山小調》的誕生、發展過程。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深入基層民眾,探析振興動能8月15日到8月17日,團隊成員一行走訪了費縣石井鎮同興村。在村黨支部書記和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考察了同興村的溫涼河、桃園、水壩、烤煙廠等重要生態景觀。同興村有“桃果之鄉”的稱號,這里不僅特產黃桃,還盛產葡萄。據村書記介紹,同興村種植葡萄也已有20多年,葡萄種植也成為同興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一項。

圖為當地居民探討水果產業
當地有兩大特色產業分別為國家支持的黃煙種植項目和光伏發電扶貧項目,而在桃產業發展中,存在著總量過剩、品種結構不合理、旱澇頻繁、賣果難等問題。團隊成員討論分析得出,造成桃產業發展困難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模式粗放、村莊勞動力技術水平較低、村莊缺少基礎設施及公共空間和鄉村發展模式固化。
傾聽鄉村民生,凝聚前行力量團隊分小組采取實地調研、民眾采訪等方式對當地建筑、道路、景觀、公共設施等展開了更加深入的調研工作,通過對同興村的社會人口分析得出,同興村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大部分居民文化程度不高,月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4000元。

圖為團隊調研同興村公共設施分布制作的分析圖
同興村公共設施缺乏現象較為突出,村中公共服務設施主要有:老年服務中心、體育建設廣場、商店、文化站、村委會、衛生室,缺乏學校、郵電等設施。其中文化站、衛生室、村委會建設在一起,且衛生室條件簡陋,值班人員較少,存在缺勤現象,看病拿藥不方便。教育設施也十分缺乏,村中兒童均去隔壁安樂村上學。村民多為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所以老年服務中心建設較為多。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當地村莊
走訪村民的過程中,當地村民質樸熱情,積極分享自家的經歷,團隊成員問需于民,認真傾聽民眾的心聲。當地村民同團隊成員說,以前有些污染企業想要來村里招商,在村里建工廠,雖然做果農很辛苦,但這里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我們豈能將村莊的美麗環境犧牲掉。

圖為團隊成員在同興村合影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當地村民們不忘初心,時刻保護家鄉美景依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此次采訪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深感勞動不易、果農之難,積極為農民們建言獻策,助力同興村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