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源源不斷”社會實踐團隊針對江蘇省的海上風電的現狀展開,通過學習、采訪、參觀,對海上風電的了解逐漸加深,我們將所學進行科普,希望能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一前景廣闊的行業。
首先我們發放了問卷,調查基本情況。我們發現同學們對于“雙碳”目標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且對于海上風電的了解較少,對于海上發電的發展歷程以及獨特優勢也比較感興趣,于是便有了推送的大致內容。
在第一期的推送中,我們從時事切入。北京冬奧會是首屆實現碳中和的奧運會,張北的風電在其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由此引出本期的兩個關鍵詞“碳中和”“風電”。接著,我們介紹了風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海上風電。我們簡述了它的發展歷程,闡明了獨特優勢,列舉了海上風機和陸上風機的區別。
另外,我們查閱了論文、案例等,經過匯總后,發布了第二篇科普推送。我們闡述了國內外漂浮式風機的不同發展狀況,發現我國雖然起步晚,但是也在一些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漂浮式風機有很大的機會成為我國長期脫碳的途徑之一。我們折服于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感嘆于國家驚人的追趕速度。
在有了熟悉了一些知識后,我們來到華能江蘇清潔能源分公司,采訪了科技組的負責人張主任。我們對江蘇海上風電場的分布、公司科技組的主要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從張主任的介紹中,我們意識到之前所了解的知識大部分都是存在于理論上,應用中更看重的是實際情況。新技術,也意味著新的風險,并且新技術也未必總是適用的。
隨后,我們跟隨科技組的宋先生,來到江蘇清能集控中心。這里的屏幕上,布滿著各種實時監測的數據。宋先生以及集控中心當值的值長,為我們介紹一些基本情況,耐心地回答著我們的疑惑。
我們發現,海上風電融合了許多不同的專業。風機的打樁固定需要土木工程,風葉的轉動需要機械專業,升壓站維持正壓、防止腐蝕性氣體則需要暖通專業的設計。風機的平穩運行,離不開各個行業的人才群策群力、各司其職。
經過此次調研,實踐團的成員對海上風電的了解更加細致,也看到了海上風電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們將采訪和參觀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科普,期待讓更多的同學看到海上風電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