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
(一)聚焦“三下鄉”實踐主題
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組織團隊成員在社會觀察、光伏特色產業調研中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感受祖國發展變化。
(二)響應國家“雙碳”發展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產業,其發展對雙碳目標的達成占據重要影響。
(三)緊扣光伏發展新政策
光伏,即光伏發電系統,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光伏效應,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電能的一種發電系統。光伏發電作為一種可持續獲取的清潔能源是我國重要的新興戰略產業,大力推進光伏發電對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生態環境、轉變城鄉用能方式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光伏產業的下游應用主要為光伏發電,按照建設規劃位置可將光伏發電系統分為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如大型西北地面光伏發電系統;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以>6MW為分界),大多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應用場景主要包括居民用戶、工商業廠房、大型公共建筑、住宅樓和寫字樓等。國家能源局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25.56GW,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9.15GW、分布式光伏電站16.406GW,分布式光伏電站占比達64.2%,預計“十四五”時期國內年均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規?蛇_40GW至60GW。本次實踐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就是分布式光伏。
2021年6月20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下發《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擬在全國組織開展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其中黨政機關建筑屋頂總面積可安裝光伏發電比例不低于50%,學校、醫院、村委會等公共建筑不低于40%,工商業廠房屋頂不低于30%,農村居民屋頂不低于20%,本次調研也在報告中所提及的試點地區開展。
(四)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障礙
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旨在“十四五”期間有效引導行業智能升級,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從而推動光伏產業的大規模應用,使我國保持全球光伏制造第一大國和裝機應用第一大國的地位。國際能源署近日在其特別報告《太陽能光伏全球供應鏈》中預計,到了2025年,在光伏供應鏈的所有關鍵產出上,全球各國將更加依賴中國。中國多晶硅產能的全球占比達到了10年前的3倍;晶圓產能上,中國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在光伏電池與光伏組件上,中國占80%。這種全球產能向中國集聚的趨勢還在繼續。如果算上在建產能,中國在全球多晶硅、硅錠、晶圓產能中的占比,很快就達到95%。2021年,全球十大光伏設備制造廠商均為中國企業,占全球市場的45%。
雖然我國光伏制造和裝機應用發展與推進穩中向好,但光伏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許多瓶頸問題。比如受季節變化、天氣變化、溫度變化等影響,光伏發電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較大,電站輸出功率預測難度隨之增大;同時,居民對光伏的認識不足、了解有限導致居民無法自發地踐行低碳綠色的生活;安裝了光伏后期存在運維難題和安全風險等,這些都制約著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踐目的
本次實踐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團隊成員了解光伏技術的原理,團隊成員通過參觀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創新性的光伏產業發展模式及裝置,從而體會我國提出“雙碳”發展的深層內涵。在調研中,宣傳和科普光伏產業,讓老百姓了解國家最新光伏政策以及光伏政策發展的巨大意義,為居民和企業搭建光伏產業發展的溝通橋梁;此外,將村民的擔憂和疑惑轉達給企業,促進光伏企業精準對接民眾需求,調整完善自身產品,實現供需求對接。
三、實踐過程
(一)調研準備
團隊成員首先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初步了解光伏產業政策及相關技術原理,曹瓅老師為團隊提供指導意見,團隊成員進一步修改與完善預調研問卷并進行線上發放,實施預調研。在收集了有效的預調研樣本后,于2022年7月2日召開了首次線上研討會議。團隊根據線上預調研結果進行總結,并制作下一步實地調研大綱,分配實踐任務。團隊分為4小隊,分別前往農村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一線、城市“農光漁光互補”的創新產業園區以及新能源行業發展的代表企業,從光伏產業發展供需的不同角度,運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不同方法進行實地調研。從生產到使用售后,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光伏產業的發展。
(二)調研地點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光伏名鎮”南坪鎮以及后呂橋新村、江蘇省常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常州市金壇區青蝦推廣示范基地、南京市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三)調研方法
1、文獻調查法:收集和摘取光伏相關文獻從而獲得有關信息,并據此制定調查問卷。
2、網絡調查法:通過在網上發布關于“‘雙碳’目標下光伏企業的發展”調查問卷,了解在國家新政策推行下光伏企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居民的使用及售后情況。
3、實地觀察法:團隊成員走進白馬科技園、青蝦生產示范園區,親身體會“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模式。團隊成員還通過觀察農村屋頂分布式光伏的密集程度等來評測當地光伏項目的推進進度和發展情況。
4、實地調查法:團隊成員深入光伏安裝以及光伏使用基層進行現場調研,了解企業和基層老百姓對于光伏項目開展的意見與建議。
5、深度訪談法:制作訪談提綱,對于“漁光儲”項目負責人王鋮、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胡主席進行深度訪談。
(四)線上調研
團隊成員圍繞“‘雙碳’目標下光伏產業的發展”開展“線上+線下”問卷調研。樣本范圍涵蓋江蘇、安徽、北京、吉林、重慶、廣西等地。調研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愿意未來安裝屋頂光伏。線上調研過后,團隊開展“云”研討,通過線上會議進行激烈的交流,結合樣本情況設計制作實地調研大綱。圖5居民認為安裝屋頂光伏仍然存在的問題,調研人群中有77.33%的人擔心天氣因素帶來的安全隱患,說明目前居民對光伏板的安全問題存在較大的擔憂。同時半數的人覺得光伏板價格高昂且存在質量、安裝、運維等問題,側面反映出目前光伏產品市場仍然處于一個良莠不齊的狀態,且運維體系并未完善或者產品宣傳并不到位。
調研人群中超過60%的人希望屋頂分布式光伏在完善運維體系、提高發電效率、完善財政補貼、健全監管機制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做出改進。
調研結果顯示,86.67%的調研人群表示更注重光伏的綠色節能特性,希望光伏產品能經久耐用同時帶來較高收益。在影響因素中,團隊成員發現30.67%地調研人群認為政策保障是很重要的。
(五)線下調研與訪談
1、對話白馬科技園專業講解員,探究光伏智慧農業發展新方向
2022年7月15日,調研小隊成員前往南京白馬國家農科院探索農光互補等智慧農業創新發展模式。南京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坐落于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構建出了一套現代農業全產業體系,集產學研以及種植,裝備,研發,加工等一體,且將于今年建設為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區。
在于講解員交流的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白馬農科園對光伏發電的獨特利用方式,打破先前“自發自用”的認知。這主要是由于儲存系統建立的高昂費用。白馬農科園的光伏發電直接輸往國家電網,而農業發展所需用電也是從國家電網而來,但是價格有所不同。不同種類的光伏板滿足不同種蔬菜花卉的用光需求,在“雙碳”目標下實現對光能的有效利用,且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2、參觀青蝦養殖示范基地,“云”專訪“漁光儲”項目負責人
2022年7月17日,調研團隊走進常州市金壇區漁業科技示范基地,探索“漁光互補”的光伏創新產業模式。該基地圍繞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探究了復合型水草種植模式及蟹池多品種套養模式,“小精高”生態養殖模式享譽全國。
“漁光儲”項目負責人王鋮介紹到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是農業農村部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和水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舉措,是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首先,“漁光互補”這種模式不占用土地面積,光伏板是假設在水面一定高度之上的,充分利用了養殖塘口上方的閑置空間。其次,夏季高溫季節調節水溫的作用,光伏板是設置成隨太陽轉動的,保證最大的光照面積,夏季高溫季節由于光伏板的遮擋,塘口相當于覆蓋了遮陽網,減少了陽光的直射,從而塘口水體溫度較其他塘口有所降低。高溫季節水溫過高對河蟹的攝食及會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光伏板在夏季降低水溫對河蟹生產發育是有幫助的。
團隊成員通過實際案例,提出自己在光能儲存方面的疑惑,在負責人耐心解釋中,團隊成員逐步了解到目前這個項目的光伏發電量,在天氣狀況較好時為200度/小時,這個發電量目前是超過漁場(三區)用電速度的。這些電能理論上是可以并入電網的,但是由于因為目前光伏發電只接入了三區箱變,這些多余的電能還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3、走近“光伏名鎮”,解惑儲能難題
綜合關于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的調研,團隊成員產生了關于儲能的疑問;谘芯烤用裎蓓敺植际焦夥绾蝺δ芤约疤幚碛嚯娏康膯栴}導向,2022年7月20日,團隊成員選定安徽省淮北市,踏上了屋頂分布式光伏的探索之路。
在淮北市“光伏名鎮”南坪鎮,團隊成員采訪了某光伏安裝企業負責人。負責人介紹到發電系統儲能是通過蓄電池實現的,現在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大多是并網發電,不使用儲能設備,更加實惠安全。負責人還帶團隊成員參觀了某住戶安裝光伏板的施工現場,科普發電原理以及盈余電量的售出價格等等。在團隊成員與其的交流過程中,該光伏企業負責人透露,光伏推廣的主要困境是存在居民不了解并拒絕使用光伏板的情況,這為團隊進一步開展實踐提供了指引。
4、光伏政策直通車,企業居民一線牽
團隊成員走訪安徽省淮北市幾處村落來接觸基層老百姓的聲音,積極探索屋頂分布光伏項目的實際開展情況。在走訪過程中,團隊成員用前面文獻查找與實地參觀對話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向村民科普“碳達峰,碳中和”以及國家最新的光伏政策。團隊成員幫助居民了解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打通企業與居民之間的溝通壁壘。同時,團隊成員也積極了解居民對于光伏項目目前開展存在的疑惑與建議,總結并反饋給當地企業,促進反饋機制雙向建立,助力光伏市場供需對接。
在后呂樓新村實地考察過程中,團隊成員驚喜地發現了隨處可見的光伏板,不僅在居民居住的屋頂,也包括街上的商戶和農田。農村不同于城市,建筑平均高度偏低,閑置了大量屋頂資源,而屋頂分布式光伏恰恰巧妙地利用了農村的這一特點,做到了資源地充分利用。團隊成員走訪了當地居民,許多居民提到,政府為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的開展做了許多宣傳和政策性補貼,近幾年村子里住戶陸陸續續安裝上了屋頂光伏,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也大幅提升。
5、參訪天合光能企業,共議行業發展新章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光伏組件、系統解決方案及服務供應商,創立于1997年,作為中國最早的光伏系統集成商之一,天合光能與全世界的安裝商、分銷商、公用事業及項目開發商共同努力,創造智慧能源。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胡主席與團隊成員圍繞光伏產業發展前景進行交流,并向團隊成員介紹新的光伏產品以及背后原理。實踐隊員了解到最初很多光伏企業的發展契機是“中國光明工程”即通過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以新的發電方式為那些遠離電網的無電地區提供能量為改變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提供條件,為當時的中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采訪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光伏產業從一開始的依賴國外進口技術、人才到如今擁有自主創新產業鏈和完善的制作技術,近些年發展迅猛。盡管如今光伏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依然存在發展困境,主要是由于其產業鏈仍不被大眾廣泛了解。胡主席向團隊成員指出光伏作為一個新興熱門行業,相關光伏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也不可避免,但正是這種競爭推動著我國的光伏行業走的更深更遠。
四、調研成果
(一)深化政策主題,提高個人修養
結合“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的主題,聚焦社會發展成就,團結引領團隊成員增進深入學習感悟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進一步堅定決心,奮發作為。通過對光伏智慧農業、“漁光儲”項目的實地考察,團隊成員了解到“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的基本原理,提高素質、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深刻理解“雙碳”目標的具體內涵。
(二)線上線下齊發力,光伏宣傳進萬家
1、在暑期實踐期間團隊成員在各大平臺發表多篇光伏相關的實踐推文,包括中青校園網、多彩大學生網、南財百舸網等等?偨Y各個階段的實踐成果,宣傳光伏發展創新模式,比如“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等。團隊成員積極轉發,為綠色環保宣傳做出貢獻。
2、團隊成員線下實際走訪了濉溪縣南坪鎮以及后呂橋新村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村落,通過前面的文獻查找與參觀訪談,將光伏政策傳達給基層的百姓,幫助村民接受理解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的開展。同時結合專業人士對光伏創新發展模式的解讀,為村民們答疑解惑,推動光伏走進基層。
3、將線下和線上了解到的目前對于選擇光伏產品的疑慮和建議在訪談中轉達給光伏供應端,比如南坪鎮的光伏安裝商、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等等,促進光伏企業精準對接民眾需求,調整完善自身產品,實現供需求對接。
(三)存在問題
1、通過文獻調查,團隊成員了解到安裝儲能系統才能最大程度實現光伏電力就地消納,但是團隊成員發現白馬農科園的光伏發電直接輸往國家電網,仍然存在儲能系統建立成本高昂的問題。
2、光伏板由于遮蓋了部分塘口面積,對水草生長的影響尚未有更深入的研究,且河蟹養殖塘口光伏板塘口不能使用無人機投餌。
3、居民在選擇光伏產品時對運維難題、惡劣天氣風險等因素存在的考量居多,導致目前僅有兩成的調研人群安裝了光伏板。
五、對策與展望
(一)光伏產業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 對于安裝儲能系統:通過專業人士的介紹以及文獻調查,團隊成員了解到安裝儲能系統才能最大程度實現光伏電力就地消納,應推進戶用分布式光伏-儲能系統開發。考慮農戶經濟情況,高初始投資額會打擊用戶安裝積極性,應采取針對性激勵措施,比如余電并網可增加農戶經濟收益,安裝儲能電池的用戶給予一定補貼,設立合同能源公司,農民按照初始投資比例分配收益等。
- 后期水上光伏大規模建設的話需要制定相關標準,比如光伏板覆蓋率,高度等。安裝水上光伏板的情況下若要實現自動投餌,可以搭配軌道投餌機。
- 居民應自發的去了解國家相關政策,仔細甄別光伏安裝商提供的合同方案及光伏板的品牌和質量;光伏安裝商應進一步完善運維體系,保障居民長期收益與安全,結合國家政策做好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入戶宣傳,降低居民在合同方案合理性以及后期運維難題等方面的疑慮;組件、服務供應商應該進一步研發光伏技術、提高光伏發電效率。
(二)發展展望:探索光伏創新發展模式
在線下調研中,我們實際感受了“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屋頂分布式光伏的創新產業發展模式,除此之外,“光伏+”的模式已經應用到了很多行業,比如“光伏+交通”、“光伏+通信”“光伏+儲能”等,真正實現光伏跨界創新,推動全社會的綠色能源普及和應用。未來,“光伏+”的模式還可以不斷拓展,通過多產業融合進一步拓展光伏發展空間。例如內蒙古磴口光伏生態產業示范基地,創新性地將光伏發電和沙漠治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光伏板下面種植沙生植物,光伏板的遮陰效果與植物抑制揚塵的屬性相輔相成,實現經濟生態雙贏。
參考文獻:
[1]張璽.談“雙碳”目標下廣西農村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技術與發展[J].紅水河,2022,41(02):80-83.
[2]孫亞娟,焦鏡澤.戶用分布式光伏-儲能系統經濟性分析[J].農村電氣化,2022(07):75-78.DOI:10.13882/j.cnki.ncdqh.2022.07.020.
[3]楊洪雷.分布式光伏工程建設管理淺析[J].上海節能,2022(06):756-758.DOI: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2.06.016.
[4]張芳,鄒俊.“雙碳”目標下我國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點與對策[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4(02):53-57.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