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致力改變當下我國農村在多方面的落后現狀,大力提升農村發展效率。鄉村要做振興,亟需解決
“錢哪里來”的問題,基于此,廣東海洋大學社會實踐品牌項目團隊
青枟之路7月13日在社會實踐首站來到了湛江市坡頭區恒成種養專業合作社,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方式調研涉農資金整合背景下粵西地區鄉村振興推進方式,了解當前涉農資金實施、落地情況,探尋資金使用中存在的困難,為涉農資金整合提供“青枟方案”。
湛江市坡頭區恒成種養專業合作社介紹
團隊首站來到位于湛江市坡頭區麻斜井頭村的恒成種養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于2008年成立,以湛江市恒威種養科技有限公司為牽頭主體,合作社的主要經營范圍為水稻種植、商品雞養殖等,主要產品是稻香米、軟紅米、塔山金花雞、湛江走地雞等農副產品。2020年,恒成種養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合作社的張社長站在院子里面帶笑容、揮著手歡迎團隊成員,并為團隊簡要介紹了他的合作社。

(圖為張社長為我們簡要介紹他的合作社)
走進合作社的發展史,了解機遇與挑戰張社長與我們一番寒暄后,邀請團隊成員進到會客室進一步交流。張社長跟我們談到,在成立合作社以來的10余年里,我國的農業產業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張社長說,以他的經歷來看,他認為2007年和2015年是兩個分水嶺,2007年前,在農副產品的交易市場上還存在著供不應求的情況,于是有許多人投身于農業的生產里;數年的發展,農產品市場上的供求關系、銷售模式也在不斷變化,
自2015年起,市場上出現了
價格戰的情況,商家之間開始通過競相降低農副產品的市場價格爭奪用戶、爭奪市場份額。講到這里,張社長十分感慨,這么多年來,許多東西都發生了改變,
供求關系變了,銷售模式發生了改變,合作社、公司的主營業務也發生了改變。 
(圖為張社長為我們介紹合作社的發展歷程 )
張社長所提及的的公司是指恒威種養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1996年09月成立,比合作社早成立12年。張社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服務農民、農戶,幫助農戶養成有銷路、賣得出,為農戶們提供更好的銷售出路,幫助他們更好地售出產品,合作社同時也是坡頭區“一村一品”的示范點。在多年的實踐中,合作社帶來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成功地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農戶增產又豐收。
但社長也談到,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合作社以及公司的經營也遇到了許多問題,綜合來看,目前經營過程中主要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方面是人才缺失,年輕人們對生產環境的不適應、不愿意從事農業活動及勞動、勞動力資源缺乏,導致企業收入與勞動力成本不匹配;第二方面是政府、社會等外部涉農資金、金融支持不足,企業經營風險大、抗風險能力差。合作社曾經對政府的涉農資金進行申報,社長反饋政府涉農資金存在申請審批的基礎條件多、附屬條件任務重、項目資金使用要求和實際經營內容不相符、資金用途不明確、政府部門上下級信息傳遞差、資金落實不到位、基層工作人員專業能力較差等問題;同時,在涉農貸款方面,貸款申請的門檻低,但審批通過難度大,存在著貸款難的問題;在農業保險方面于張社長的這種小微農業企業而言,存在著申請賠償手續繁瑣、程序復雜、效用不高的問題。鑒于以上的種種困難,合作社缺少資金來源,合作社在銷售過程中存在銷售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合作社面臨推廣難、銷售難的經營難題。
恒成種養專業合作社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在粵西地區的一個縮影,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過程中,難免會有探索的碰壁。團隊在此次實地調研中收獲頗豐,在初步認識、了解到涉農資金落實的難度后,團隊在回校后,決心針對痛點問題探究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