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慶有旋律,那一定是黃梅調
2022年6月19日至6月20日,巢湖學院“三下鄉”“傳承非遺文化,唱響美麗安徽”安徽省戲劇實踐團于安徽省安慶市菱湖公園展開黃梅戲曲文化相關調研。
6月19日上午,我與其他實踐團成員一同走進菱湖公園。在路過湖邊一處長廊時,我們聽見幽幽歌聲——“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這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于是我們走入廊中,我看見一對爺爺奶奶在對唱黃梅戲,他們帶著一個小小的音響,正播放著配樂。當時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安慶真的是一座處處充滿黃梅戲的城市!安慶當地人民對黃梅戲的熱愛都包含在那一聲聲的吟唱之中。我們走上前去,冒昧的詢問爺爺奶奶是否可以對他們進行拍攝采訪,為我們的黃梅戲調研留下材料,爺爺奶奶很快便應允了我們,并為我們表演了一段黃梅戲,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實中觀看黃梅戲表演,雖然只是在一處湖邊長廊里,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滋啦滋啦的播放配樂,一對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互相演繹,可是,這時黃梅戲才真真切切的在我心里生了根,它從一個虛幻的概念終于變成了現實。
下午,我們有幸聯系到了安慶師范大學黃梅戲專業的同學們,她們愿意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將采訪地點定在她們學校附近的菱湖公園內。我有幸采訪了其中一名學生——黃涵玲。她是安慶師范大學黃梅戲專業的一名大二學生。在采訪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她是一名安慶本地人,出于對黃梅戲的熱愛,選擇了這個專業。我作為萬千曾經參加高考的人,在我的認知里,大學專業的選擇其實很大一部分決定了未來的就業,大家也大都選擇那些容易就業的專業進行學習。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遵從本心,選擇自己熱愛的所謂的“冷門”專業。但是她做到了,讓我不由得心生敬佩。那一刻我意識到了,黃梅戲不會消失的,因為一直有人在真真切切的傳承。
6月20日,我通過我的朋友聯系上了另一位來自安慶師范大學黃梅戲專業的學生——程旭,他,讓我對黃梅戲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并且,也是通過他,我們有幸遇到了當今黃梅戲領域的佼佼者——韓再芬老師,并且與她合影留念。記得那天上午,我們匆匆忙忙的趕去黃梅戲文化藝術中心,而他在炎炎烈日下等了我們一個多小時,因為他說碰巧那天有排練,希望我們提早過去,也許會有機會與專業的黃梅戲演員進行采訪交流。到達的時候,是我與他的第一次見面,他已經是汗流浹背,當時我覺得這個人有些奇怪,明明與我們毫不相干,只是找他幫忙接受一下采訪,怎么會真的那么用心的幫助一群陌生人。他甚至陪著我們在三十多度的高溫下等到中午十二點多,還幫我們聯系了他的老師,帶著我們去向黃梅戲文化藝術中心提交交流申請。在這期間,雖然我不斷與他對話,但是我內心真的很疑惑,他為什么愿意無條件的為我們做這么多呢,后來在與他的交流過程中,我印象很深刻,他說“幫你們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因為你們能夠助力黃梅戲的傳播,你們能把黃梅戲帶給更多的人。”聽他這樣說,我突然覺得我自己很狹隘,覺得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經很大一部分被社會同化了,導致我已經有點迷失自己的初心了。其實他就是很單純的熱愛黃梅戲,很認真的在學習并傳承發揚黃梅戲,他只是為了自己所喜愛的東西而努力,可是我卻對他一直存在質疑,我把一個純粹的感情變得復雜,讓我不由反思……
在安慶的這幾天里,我總覺得黃梅戲的曲調就縈繞著我的耳畔,這里的很多人都已經把黃梅戲融入她們的生活,并且當作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真心的熱愛黃梅戲,并且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梅戲,這何嘗不是一種傳承精神呢?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紛擾繁雜的世界中,何不靜下來賞一曲黃梅戲,在輕歌曼舞中找回自己的初心。
時間:2022-08-25 作者:樊樂榮 來源:巢湖學院“傳承非遺文化,唱響美麗安徽”調研實踐團 關注:
- 江科大學子三下鄉:山水江岸,人民之美
- 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組成的江蘇科技大學重慶鄉村調查團以重慶市巫山縣脆李產業鏈為例,于2022年8月20日至24日在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進
- 08-25
- 探索農文旅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 山東大學(威海)尋夢鄉旅調研團致力于研究后疫情時期鄉村觀光旅游發展現狀,于8月18日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土店子村實地調研
- 08-25
- 述坪石往事,承先師精神
- “青心說”以電臺的形式開展了第一期分享,第一期節目概述了“坪石先生”們的故事,回顧烽火歲月的抗戰歷程。第二期節目介紹的是《資本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