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牛墟文化,了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狀況
為響應黨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傳承弘揚百年牛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廣東財經大學“莞香牛墟”調研考察隊于7月9日奔赴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助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調研隊一行5人此次走進鄉村、企業,深入基層走訪調研,旨在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見識,主動走進了解橫瀝鎮牛產業與牛墟文化發展現狀,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發光發熱、建言獻策。
橫瀝鎮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典型的嶺南小鎮。而橫瀝牛行起源于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并稱廣東“三大牛墟”,至今已有400多年悠久的歷史,是見證橫瀝商貿繁榮歷史的“活化石”。牛行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具有濃厚的園林特色。如今,橫瀝牛行的牛產業鏈已發展為活牛交易專業市場、“橫瀝牛莊”牛文化主題餐飲、“牛尚牛”品牌連鎖銷售、活牛規模養殖和牛產品深加工等生態圈產業,百年牛行在時代大潮中煥發新的生機。
在牛行場長朱樹軒的帶領下,隊員們聆聽了牛行的百年歷史。東莞橫瀝牛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牛行交易地點經歷了經數次遷移,直到1995年6月,位于橫瀝鎮區駿馬路的現代化牛行正式建成,從此由“牛市”蛻變為“牛行。
朱場長指出,“牛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其中,一年一度的“牛墟風情文化節”大型盛典特色文化活動吸引了周邊各地區的游客紛至沓來,促進了旅游、觀光、餐飲、休閑娛樂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外地企業家投資,這也使得牛行品牌愈發響亮,牛行名聲廣泛傳播,在省內乃至獲獎頗多,甚至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以表彰單位的身份得以播出。入行40余年的朱場長在受訪中認為,“講信譽、講誠信”是牛行多年來口碑良好、人人稱贊的重要核心原因,“牙齒當金使”是朱場長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牛行風雨百年,唯有講誠信的理念是代代相傳、不曾埋沒的。
隨后,朱場長帶領隊員們參觀牛行,詳細講解了牛行的現狀,并積極與隊員們親切互動。朱場長介紹,東莞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以前牛行交易的牛大部分是辛勤勞作的耕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現在牛行交易的牛都是食用牛。牛行里常年交易的品種超過20種,交易品種非常豐富,除了本土的國產水牛黃牛以外,牛行還引進了國外的知名肉牛品種,部分還與本土牛雜交形成更加優良的品種。
朱場長談到,牛行每天牛只交易量達到數百頭,而不同牛只單價達到幾萬不等,當日交易金額能達到數百萬元。牛行牛只的銷售范圍也非常廣泛,囊括了香港、澳門、深圳、珠海與汕頭等地區。
當前,國際疫情局勢仍然嚴峻,國內病例仍有局部零星新增,朱場長以及牛行全體成員始終將疫情防控放在首位,督促每一位進場人員戴好口罩、測溫消毒,嚴格防范外來風險;同時,把督導檢查落到實處,定期抽取牛只體液體檢,在防范疫情風險的同時兼顧生產安全,確保牛行牛只的質量安全,讓顧客放心,做到真正的“講信譽、講誠信”。
【通訊員】張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