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團體輔導信息化服務平臺”虛擬現實+心理輔導
我們是誰
“心理團體輔導信息化服務平臺”是一款針對心理學專業學生、心理老師、社會工作者等學習者及專業從業人士以及團輔參與者在心理團體輔導過程中的實際需求而設計開發的小程序,旨在為團輔活動的資料收集、活動執行、效果評估和經驗分享等工作流程建立基于數據庫的信息化服務體系,解決團體工作周期長、效率低、效果難以可視化等問題,促進心理大數據的價值釋放,實現心理服務型產品轉型升級,推動建立健全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團體應用平臺。
我們做了什么
團隊現已實現虛擬現實復愈性場景構建,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研究人員招募被試,對場景的真實性和交互性進行實驗,展開評估,接下來會進一步改善實驗反饋的問題,并嘗試融入團體輔導情景中。下面將從環境設計和技術實現兩方面介紹我們團隊為了將虛擬現實與心理輔導相結合所進行的一些設計。
環境設計
基于復愈性環境與虛擬現實臨在感的理論與研究,參考環境心理學、藝術學、園林景觀設計、康復醫學、計算機等相關資料,本研究通過選擇適宜的環境元素構建了一個公園場景,主要包含草坪區、園藝種植區、水景區和森林區等四大環境分區,每個分區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偏重于實現不同的功能:草坪區提供開闊的空間,以盡情的放松;園藝種植區則可澆灌植物,與自然親切互動;水景區則可感受水體的韻律,創造生命力;森林區以瀏覽綠色植物為主,激發美的享受。
技術實現
在構建虛擬現實場景前期,研究者采用手繪和PS、AI、CAD、SkechUp等設計軟件,通過1名環境心理學教授、1名藝術設計副教授、1名園林碩士評估與測試后,迭代環境元素、路徑、色彩等,此后,采用Lumion8.0軟件呈現初步復愈性虛擬現實環境。在構建虛擬現實場景后期,通過Unity開發,以下模式的沉浸式VR環境:自由漫游體驗模式,有交互活動:使用者可以通過手柄進行自由游覽和完成活動,但限定其可行徑的空間以避免穿模或其他不適。
時間:2022-08-23 作者:管永升 來源:北京林業大學信息學院心理團體輔導信息化服務平臺 關注:
- 以大學生鮮活之精神,助力鄉村之振興
- 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巫李隊”前往重慶巫山開展針對當地脆李的現代化種植、采摘、銷售狀況的專題調研,讓青年學子們對現代化種植技術
- 08-23
- 江蘇學子三下鄉:鄉村振興進行中
- 為了解鄉村振興策略在一線的落實情況,同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公眾服務意識,8月20日起,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組成實踐團
- 08-23
- 走近中小酒企內部,探訪水權交易發展
- 為探訪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平臺發展狀況,研究交易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情形,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河海大學東西部水權交易機制調研團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