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焦裕祿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通訊員 閻鈺文)為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7月14日,曲阜師范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暑假社會實踐團隊“不忘‘苯’薪隊”隊員閻鈺文前往山東省淄博市博山焦裕祿紀念館進行實地參觀,深刻學習焦裕祿一生的經歷,深切感悟焦裕祿精神的豐富內涵。
在進行實地社會實踐之前,不忘“苯”薪隊隊員一同設計調查問卷,并積極號召親朋好友們填寫,經過對問卷最終數據的統計分析,實踐隊隊員閻鈺文發現,大家對黨史學習教育的了解情況為一般了解,學生們大多數是通過觀看青年大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紅色團史,并且大家更傾向于以實地參觀紅色紀念館的方式來追尋紅色記憶。
淄博市是焦裕祿的故鄉,焦裕祿紀念館始建于1966年,同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是全國最早的焦裕祿紀念場館,展館通過還原,講述焦裕祿的初心和使命,欲求助力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此紀念館多年來一直是宣傳焦裕祿事跡、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的主陣地。
隊員閻鈺文來到焦裕祿紀念館后,依次參觀了“家鄉沃土,育英鑄魂”、“櫛風沐雨,百煉成鋼”、“人民公仆,光輝榜樣”、“時代楷模,精神永恒”這四部分。齊魯大地,禮儀之邦,博山工商業文明積淀深厚,其鮮明的地域文化和風潮涌動的進步思想,滋養著焦裕祿淳樸的心靈,醇厚的民俗家風,伴隨著他童年的快樂時光。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時,也將這個平和的家庭帶入風雨飄搖的境地,但焦裕祿不怕難、不怕苦,與父輩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并且同工友們與日本把頭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生活的磨難讓他經受了砥礪,收獲了成長。
回到家鄉的焦裕祿,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論是在解放戰爭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無論是在工業戰線還是農業農村,他始終身體力行,奮勇爭先,帶領民兵開展形式多樣的“地雷戰”,參加解放博山縣城的戰斗,參加萊蕪戰役……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組織的器重、群眾的信賴。在隨軍南下后,無論是擔任書記,還是擔任車間主任的焦裕祿都兢兢業業,無時無刻以嚴謹負責的態度工作,他說“只要鉆進去,外行也能變成內行”。正是這種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的精神,激勵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
焦裕祿奉命去到河南蘭考擔任縣委書記的事跡令許多人銘記在心,在此過程中,他深入基層,發動群眾,戰勝困難,治理“三害”,他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領導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那里”,這份堅定不禁讓人贊嘆。在蘭考的除“三害”斗爭到了最高潮的階段,焦裕祿的肝病也到了最嚴重的時候,此時,他仍然堅持把藥留給其他病人,而自己卻永遠的離開了。半個世紀過去了,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實踐隊隊員閻鈺文隨機采訪了幾位前來參觀的游客,他們表示焦裕祿的事跡十分打動他們,特別是他在河南蘭考工作期間,服務大眾,治理“三害”,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們還認為人人都應學習焦裕祿精神,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無私奉獻,在新時代,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
焦裕祿是縣委書記的榜樣,黨員干部的楷模。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焦裕祿精神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定格在歷史上,永遠不過時。弘揚焦裕祿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責任。
時間:2022-08-23 作者:閻鈺文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 關注:
- 以大學生鮮活之精神,助力鄉村之振興
- 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巫李隊”前往重慶巫山開展針對當地脆李的現代化種植、采摘、銷售狀況的專題調研,讓青年學子們對現代化種植技術
- 08-23
- 江蘇學子三下鄉:鄉村振興進行中
- 為了解鄉村振興策略在一線的落實情況,同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公眾服務意識,8月20日起,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組成實踐團
- 08-23
- 走近中小酒企內部,探訪水權交易發展
- 為探訪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平臺發展狀況,研究交易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情形,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河海大學東西部水權交易機制調研團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