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零工經濟下就業質量提高路徑探究
【安徽財經大學7月25日訊】(通訊員:范喜園)
“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廣開就業門路,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創造更多公平就業機會”,研究表明我國零經濟有望成為萬億級產業并吸納以千萬級的就業。
為進一步了解零工經濟現狀,探索零工經濟下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水平的路徑,助推零工經濟領域取得更優發展。安徽財經大學“大有可為新零工小隊”決定從政府、用工者、從業者、居民四方面展開調研。
為使實踐效率更加高效,團隊成員分頭行動。首先在安徽財經大學西校附近小區采訪當地居民對于零工經濟的看法,發現零工經濟已被大多數人所知曉,并在逐步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7月6日,團隊成員前往安徽省蚌埠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與人社局局長就零工經濟相關的幫扶政策展開交流。局長表示,從人社局的角度來說,當前政府出臺了很多關于零工經濟的支持性政策,比如在職業能力培訓方面,人社局專門設有職業能力培訓與建設科,為靈活就業人群提供免費的各方培訓,同時政府也會給予求職者提升技能的補貼;從個人角度而言,就業難已成為了當前社會重要的民生問題,推動就業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去支持的事情,零工就業這種不固定的就業模式可以為求職提供一個緩沖平臺幫助解決就業問題,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完善政策,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受疫情影響,團隊成員決定回到各自家鄉進行分散調研,從用工方和從業者兩方面展開,先后訪談調研天津市金來勞務派遣公司負責人、滴滴司機、家教等各類零工從業者的用工與就業狀況。在勞務派遣公司與用工者的交談中我們得知這里的大部分員工都是兼職一天或者半天,工資日結,工作具有很大的可替代性,對于職業技能要求較低。這體現了當前零工就業市場的主要模式,即:就業門檻低,技能要求低。但也引發了我們新的思考,低門檻的零工模式能否適用于高階的工作,即為求職者進行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如家教、月嫂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端致力于求職者的持續成長,發展多基礎技能培訓、再就業及生活服務,形成完整的職業生態鏈。
經過此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零工經濟目前的就業狀況與發展前景,技術驅動的經濟結構轉型對未來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零工就業群體的就業質量是該經濟領域的“當勞之急”,零工各方要共同努力,各盡所能,未來零工經濟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