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廣東7月29日電(通訊員 卓金城 陳幗俊 鄭彤彤)為進一步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綻放光彩,7月17日至7.31日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星火燎“源”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前往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田源鎮肖屋村,傳承非遺文化,爭當非遺推動者!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田源鎮肖屋村是新豐江上游的一個村落,坐落在連平縣八景之一“戈峰聳翠”的戈峰山腳下,這里自然環境優美,依山傍水,漁業資源十分豐富,為肖屋村“魚梁”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肖屋村“魚梁”,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在我國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魚梁”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其技術傳承在如今面臨失傳。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門技術,懂得建造“魚梁”的肖家人也基本都是六十歲以上。為了讓現存的“魚梁”技術及本地的傳統文化能夠重新煥發光彩,讓技藝傳承下去,肖屋村將“魚梁”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肖屋村村匾。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卓金城 攝
肖屋村:原名桐梓園,上圖即為肖屋村村匾。村內居民皆為“肖”姓,本為
山居即事中“下泊降茅仙,蕭閑隱洞天。”之“蕭”,后為簡便即改為“肖”。這個為于連平八景之一的戈峰山角下的小村落,保存著我國先人的智慧結晶歷史長達500年的“漁梁”工藝,肖屋漁梁歷經不斷改善,現已傳承到了第十九代,現任村長肖錦奎即為肖屋漁梁第十九代傳人。
肖物村設立有“肖屋村村規民約”、“肖屋村簡介”也有“蕭氏家訓”,國無法不立,肖屋村的優良傳承,離不開他們的村規家訓,一個好的家訓,能夠讓每位村民更加認同自己的家園。其中,肖屋村漁梁所傳承的精神文化內涵為:“尊重生態,勤勞自力,團結合作,促進和諧”。簡單16字,涵蓋了肖屋人民尊重自然之心,勤勞,自力更生之豪情與團隊協作之精神。
經過詢問得知,肖屋魚梁是肖屋村村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集體智慧共同修建魚梁進行捕魚的一種古老傳統的群體生產性民俗活動。它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利用自然,尊重生態,勤勞自力的華夏農耕文明。主要分布在連平縣田源鎮肖屋村,位于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東南部。

圖為團隊成員與團隊指導老師與第十九代肖屋漁梁傳人進行探討請教時所留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彤彤 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詢問肖屋漁梁第十九代傳人一些關于漁梁的問題。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卓金城 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詢問肖屋漁梁第十九代傳人一些關于漁梁的問題。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幗俊 攝
經過深入的與村長交流,了解到,肖屋漁梁的漁梁材料為三年一更換,使用到的僅為最原始的材料:藤竹、木頭、石頭。肖屋漁梁的建造工程量大,15個青壯年互相從頭開始建造漁梁,耗時需要長達一個月。而其他人認為漁梁的制作簡單,卻不知此技藝講究技術,唯有親身嘗試制作之后,才會發現漁梁之精細。村長說:曾有很多人嘗試制作過,但都嘗試未果,制作不成功。

圖為肖屋村旁的江景,山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幗俊 攝
肖屋村在戈峰腳下,在新豐江旁,優渥的地理環境,肖屋村民的先輩凝聚智慧,制作出了傳承至今的漁梁工藝。讓子孫后輩享受來自新豐江的饋贈。現而今由于我國的政策因素與機械設備的誕生,漁梁的作用已經逐漸渺小,我國的漁梁蹤跡已經特別少見。詢問村長,村長說:“漁梁,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即使現在漁梁的捕魚效益不高,價值不大,收獲的價值小于建造的價值,但依然要將其傳承下去”肖屋漁梁現在已成為廣東省級非遺文件遺產項目。
圖為團隊指導教師與肖屋村村長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彤彤 攝
從村長的只言片語中即感受到了漁梁的精妙,宏偉。此行即以以上合照告終。漁梁的磅礴大氣,宏偉壯觀,很可惜這一段我們這段旅程并未能親眼所見,因為漁梁在我們前往之前,歷經幾天的暴雨天氣,漁梁已然被淹沒,去的不太對時,此為一大憾事。漁梁,承載了肖屋人民的記憶,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我們沒有理由不保護它,它是古時人民的智慧縮影,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