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之美,處處可見。化學可以改變生活,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初中的化學學習對學生有著重要影響。為了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粵燈溢彩隊開展了“化學之美”系列課程,由華南師范大學21級學生黃鏵慧、黃菁菁、劉智昊擔任課程的授課教師,粵燈溢彩隊面對的學生為初二升初三的學生,即將進入畢業班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常識儲備,但并沒有系統的開始化學學習,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有較強的好奇心,并且具有較強的學習和思考能力,通過系列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并未系統學習過化學的學生對化學有初步的了解,并提升對化學的興趣。
8月20日,粵燈溢彩隊隊員黃鏵慧在線上開展了系列課程的第一課,黃鏵慧老師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明確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通過細致的講解讓同學們明白化學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可以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老師接下來向同學們介紹了化學研究中的基本概念,著重介紹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在概念、特征、聯系、實例等方面向學生解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播放實驗視頻的形式展示探究物質變化的幾個實驗,學生雖然沒有學過化學,但通過黃鏵慧老師細致的講解也能夠清晰的理解。老師強調要注意區分性質與變化。物質的變化是一個過程,有結果,是性質的具體體現;而物質的性質是物質本身固有的,一般是不受外界影響。性質在變化的基礎上帶有結論性的描述,往往有“可以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容易”、“是┄”、“會或不會”等字眼。課程最后老師強調化學的重要性,讓同學們通過對化學的基本了解,去發現和關注蘊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
8月21日,粵燈溢彩隊隊員黃菁菁在線上開展了系列課程的第二課,黃菁菁老師通過視頻引入新課,挖掘古詩詞中的化學知識。老師介紹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蘊藏著燃燒相關的知識。在教學視頻中,實驗員將一個干冷燒杯套在火焰上面,杯壁上出現水霧,證明蠟燭燃燒有水生成。實驗員用一個干冷燒杯罩在蠟燭燃燒的火焰上,并用玻璃片蓋住燒杯口,并往燒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搖晃燒杯后,可以觀察到,燒杯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證明二氧化碳的存在。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老師又通過“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向大家介紹了分子運動,分子之間存在間隙,并且在不斷的做著無規則運動,運動的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速率越快。最后老師通過幾道小練習鞏固了這節課的內容。
8月22日,粵燈溢彩隊隊員劉智昊在線上開展了系列課程的第三課。這堂課主要向學生介紹化學實驗。實驗是化學學科很重要的部分,它要求我們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有一定的邏輯能力和動手能力,因為學生目前還沒怎么學理論知識,主要以讓學生觀看一些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為主。通過燒不壞的手帕實驗的神奇現象,讓學生了解手帕之所以燒不壞是因為在酒精燃燒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水變成水蒸氣揮發了,汽化是吸熱的,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中帶走了手絹上的一部分熱量,從而降低了手絹的溫度,溫度達不到手帕的著火點,手絹不會被燒著。通過白磷在水下燃燒的實驗,向學生介紹白磷的性質。接著通過紅磷、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對比實驗,讓學生了解氧氣具有可以支持燃燒的性質,接著教授學生如何描述這些實驗現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同學們對化學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三節課的時間,同學們對接下來的化學之旅有了初步的感知,初中化學是初三階段新開設的一門課程, 初三作為學生人生的一個分叉口,在初三開展化學課程對于學生既是一個生活知識的普及,也是對學生在步入高中學習時打下基礎。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出發,面向大多數學生,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為他們今后學習化學這門學科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是他們學習其他科學知識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粵燈溢彩隊的“化學之美”系列課程,讓隊員與學生都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