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源遠流長,維護民族團結是當代中國青年永恒的使命。為此,我校統計與大數據學院赴河南省信陽市暑期社會實踐團通過線上平臺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的民族政策及法律宣傳、民族團結典型人物事跡三個方面對民族團結進行深入了解和學習。
在此次實踐中,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與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與綱領政策構建成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制定民族法規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同時我們百度了中國共產黨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和法律,積極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此外,我們選取了“人民教師”王麗娜,“十九個孩子的母親”阿里帕·阿力馬洪以及“民族團結楷模”熱地作為民族團結典型人物進行了深入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實踐基礎,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通過本次實踐,我們了解到了民族團結的歷史背景和意義,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的民族政策及法律以及民族團結典型人物事跡,認識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增強民族團結意識的緊迫性。當面對一些反動勢力試圖挑起民族對立時,我們要堅決反對,在新的世界洪流中,我們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深層次鞏固中華民族大團結,能夠建立和增強各民族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