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遙望,蝶兒幾度忙。不見舊時黃埃處,清風拂叆散曉霞,一丘一壑風流佳。尋夢幾度年華。在延安這片紅色的熱土上,值此二十大的全新征途,北京科技大學鼎薪實踐團積極參與團中央青年發展部,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2022組織開展的全國大學生延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8月11日,我們追隨著知青們踏過的步伐,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走入梁家河,看見這座紅色故里的舊貌新顏,堅定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初心,讓這份精神的火炬在我們的內心蕩氣回腸。
志從青衿顯鋒芒,履踐致遠展華章步入梁家河的村史館,隨著講解員娓娓道來,一部部奮斗的樂章在耳畔奏響。1969年1月23日,習近平等15名知青插隊至梁家河,翻開了奮斗歲月的全新一頁,1974年1月10日,習近平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于同年當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黨的工作之重視,讓我們深深意識到了青年人對于使命的責任與擔當,面對于當時惡劣貧瘠的土壤以及能源不足的嚴重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人民們一起打壩淤地,建造大壩五座與可淤地148畝,時至如今,這些壩地也是村中最為優良的耕地,1974年8月,習近平帶領陜北的人民們在梁家河建立了陜西的第一口沼氣池,面對陜北相對落后的生產條件以及寒冷的環境,沼氣的發酵面臨了嚴重的問題,,習近平運用帶來的智慧,采用生石灰發熱,克服了先天的不利條件,是不可能化為可能,并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這些一個個閃耀的成就對于我們來說,不僅是銘刻的歷史,更是無限的希望與火種,我們的每一個青年人都有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力量,心中有光,素履以往。隊員們雖已走出了村史館,但是那一份紅色血脈的種子早已在心中播種。流光一瞬,華表前年。但是那些流金的歲月永遠不會褪色。

咬牙過五關,真心成大業 鼎薪實踐小組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步伐,前往了習近平總書記初入梁家河時所住的窯洞。習總書記在當時面臨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與“思想關”等五大關卡,由于陜北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艱苦生活水平,習近平等一行知青們為了對付這五關歷經了各種磨難,但他們并沒有因為磨難而退縮,反而笑對所遇見的一切困苦,快速融入到了老鄉們的生活之中。小組還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當時所住的窯洞,土制的窯洞條件非常艱苦,但正是這種艱苦的環境才磨礪出了習總書記堅毅的意志品質。而當我們再次眺望窗外的景色之時,我們所看見的,不再是散漫的黃埃與滿目貧瘠,而是綠樹與人們真誠的笑臉,我們明白,美景與笑臉的背后是前輩們在沙土與干涸之中反復嗟嘆,但仍不忘翻起手中工具的背影。時光知味,歲月沉香。時間的流逝本身并沒有意義,但無數的先輩們與勞動者們“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用火焰一般的延安精神鐫刻了時代的光影流變,映照了陜北人民在近半個世紀以來風吹山角晦還明的偉大歷史蝶變。
傳統美食換新顏,特色產業助農興小組在參觀了品嘗了當地特色的棗泥土月餅,香甜的口感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鼎薪實踐小組致力于將紅色精神與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相結合,在與本地農民們的交談之中,小組了解到了棗的種植在當地的農業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果可以將棗類制品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提高紅棗種植的商品化水平,將棗類分為不同的等級,并將不同等級的棗類面向不同市場,深度加工棗制品,將傳統的紅棗月餅打造為當地特色品牌,并輔助以積極的政策支持,一定可以為梁家河打造該更多的優質品牌,形成當地產業特色,促進提高農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結語中國青少年延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是由團中央設立,依托延安革命舊址窯洞建設,與延安市團校合并開展教學,是共青團系統在延安的革命傳統教育服務平臺。通過今日實踐活動全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更應把握好屬于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延安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偉大精神是我們在奮斗過程中所不能缺少的精神信念。弘歌不輟,薪火相傳。如果詢問我們此行的使命,便是傳承那些不該被遺忘的信念。華夏從,歷史中走來,在更替中發展。我們五千年的文脈賡續,也凝聚成了我們年輕人所才下的一步步腳印。我們也會在傳播紅色文化精神,推動特色產業發展而發光發熱,將青年人“求實,鼎新”的信念樂章繼續譜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