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了解“非遺文化”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和學習工匠精神,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悠悠匠心”非遺文化傳承實踐團成員于2022年8月6日來到云南昆明非遺工作室,采訪了非遺文化大師,近距離參觀和體驗了剪紙、琺瑯銀器、微雕、傳拓等非遺文化,弘揚工匠精神。
一、領略剪紙之美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畫紋的民間藝術。一千多年來,勞動人民用雙手剪出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紙藝術中獨特的視覺形象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記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汪元老師從事剪藝生涯三十余年,作為中國的十大剪紙藝術家、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告訴我們,隨著非遺傳承人的技藝提高,剪紙也不再是傳統的平面模式,而是呈現出3D立體的形象,讓描繪的事物更加的栩栩如生。
非遺剪紙文化潛力大,創造性強。在此次采訪中,我們對非遺剪紙傳承道路和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明白非遺傳承的重要性。
(實踐團成員剪紙成果合影 尹立蕓/攝)
二、品鑒琺瑯之華
永勝琺瑯銀器制作技藝,當地俗稱為銀胎掐絲琺瑯,綜合了銀器制作工藝和琺瑯工藝,留下了敲、打、鉚、鍍、錘、鑿、鑲嵌等手法,m瑯銀器制作技藝自元代傳入以來,不斷融入白、納西、藏、彝等民族文化元素,具有極強的地域性特征。
(唐建安老師向同學們講述琺瑯文化 張悅/攝)
三、探索微雕之精
微雕是中國工藝美術中最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品,可在竹片、米粒等進行雕刻,需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本次活動采訪到了云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微雕大師——冉隆泉先生。
走進非遺文化工作室,通過冉隆泉老師的熱情講解,實踐團成員知道了微雕制作的不易,對微雕技藝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時對“顯微鏡下的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冉隆泉老師還向實踐團成員詳細講解了項目傳承情況、政府扶持、非遺文化商業模式,以及他個人對非遺文化發展的看法等。
(冉隆泉先生對實踐團成員講解微雕細節 鄧星/攝)“微雕施工極小,沒有相當高的微觀雕刻技藝和書法功底以及熟練運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難以完成的,且刻作時,要屏息靜氣,神思集中,一絲不茍。”冉隆泉老師對實踐團成員說,“這是我看著顯微鏡一點一點雕出來的。要學微雕,首先要有美術、書法功底,再加上高度的專注力,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領略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小小微雕中潛藏歷史回聲與文化底蘊,講述世世代代匠人藝者的傳奇。
四、感受傳拓之奇
匠人,匠心。傳者,相已繼續也。石刻傳拓技術的根本意義便在于此。石刻傳拓跨越千年,為我們彌補史書的不足,訂正謬誤的文獻,具有重要的歷史、工藝和文化價值。云南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張衡老師帶領我們走進了傳拓的世界。
(實踐團成員與協會成員一起指導孤獨癥患者兒童拓印。 潘忱怡/攝)為了關愛孤獨癥患者,讓他們的思維的色彩發生碰撞,實踐團成員與協會負責人與孤獨癥兒童一起制作了傳拓作品,感受傳拓的魅力。
(張衡老師與實踐團成員的合影 劉坤/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了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與生活,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向往。留住文化根脈,托起民族未來,傳統技藝需要一代又一代崛起的匠人去守護和傳承。通過指導老師帥婷婷的線上指導和在云南昆明非遺工作室和傳習館的線下參觀與學習,實踐團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剪紙等非遺文化不僅僅是圖案的精巧,更是非遺傳承人們對非遺文化的一生的熱愛與付出,和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踐行著的大國工匠精神。實踐隊成員們通過非遺傳承人對待藝術的認真嚴謹的態度,更加理解了工匠精神是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經典,繼承工匠精神,從走進非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