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促進鄉村振新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鄉村振興提供著精神支柱和文化滋養。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團結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而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因其獨有的精神特質與時代特性,在鄉村振興中有著獨特的地位與價值。
通過前期網上調研,在做好充分準備后,團隊成員于7月18日上午,在外國語學院田華文書記和鐘明俐老師的帶領下,聯合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生,來到惠州市惠陽區良井鎮圍龍村開展項目實踐。
團隊成員首先到達圍龍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當地村干部展開見面。隨后團隊成員與圍龍村書記楊萬山進行訪談。在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當地政府對紅色文旅的發展規劃和宣傳政策,以及對鄉村振興基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視。
同時,團隊成員實地走訪了圍龍村周圍居民,并拜訪了擁有五十年黨齡的楊志廉老人。在交流過程中,成員們了解到當地村容村貌的巨大變化以及當地村民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
在當地村委的幫助下,成員邀請了曾立了兩次三等功黨員老兵李鳳平、黨員代表楊永光分享紅色文化記憶。李鳳平老人在談話過程中反復鼓勵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讀好書,做好事,弘揚雷鋒精神。黨員楊永光講述了自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他一直牢記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為黨、為人民多做貢獻。
為鼓勵年輕一代深入了解革命歷史,堅定堅定愛國愛黨信念,團隊成員采取趣味黨史知識競答的形式,向當地小朋友們宣傳普及基本黨史。
此外,團隊成員在當天下午前往了良井鄉人民政府舊址——譚公廟,采用“青年大學習”的形式,圍繞譚公廟的紅色革命故事錄制宣傳視頻,通過新媒體技術宣傳當地紅色文化。
通過為期一天的三下鄉走訪調研,團隊深刻貫徹落實調研目標,即“傳承紅色基因,促進鄉村振興”。與此同時,團隊成員在不斷走訪過程中體會到了圍龍村的紅色文化,也更加堅定了青年鄉村振興的理想信念。
時間:2022-08-17 作者:王書婷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以大學生鮮活之精神,助力鄉村之振興
- 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巫李隊”前往重慶巫山開展針對當地脆李的現代化種植、采摘、銷售狀況的專題調研,讓青年學子們對現代化種植技術
- 08-23
- 江蘇學子三下鄉:鄉村振興進行中
- 為了解鄉村振興策略在一線的落實情況,同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公眾服務意識,8月20日起,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組成實踐團
- 08-23
- 走近中小酒企內部,探訪水權交易發展
- 為探訪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平臺發展狀況,研究交易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情形,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河海大學東西部水權交易機制調研團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