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強青少年對固有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引導青少年一代“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迫切需要對歷久彌新的長征精神所作出的最好的傳承。正所謂“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一個民族在文化發展高明到哪一種程度都不能忘記對歷史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為此,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史力行青年行”黨史學習實踐隊的隊員們走進各自家鄉的革命基地進行深入學習。以追憶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講好家鄉紅色故事。
紅軍將士永垂不朽 紅色精神永世長存 為更好地敦促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8月16日,實踐隊員楊勝杰來到平頂山市葉縣辛店鎮桐樹莊村感悟第九軍那如曇花般的榮光。楊勝杰駐足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紀念碑前,看著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萬年親自題寫的“紅軍將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他感觸的說:“八十八年前,紅軍將士為了革命的延續,國家的未來,毅然決然踏上了漫漫長征路,將士們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犧牲、不畏艱難險阻、堅韌不拔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走完了長征路。八十八年后的今天,革命先烈們雖已不在,但是紅軍精神永世長存!”

圖為楊勝杰在紅九軍紀念碑前
白山黑水鑄忠魂,烈火永生楊靖宇 為追憶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8月16日,隊員張琦來到駐馬店市驛城區,實地走訪楊靖宇將軍紀念館。紀念館主要由舊居、銅像浮雕廣場、柱廊、將軍生平事跡陳列廳、遺容室及碑廊組成。“身處館內事跡陳列廳,看著一件件珍貴的烈士遺物,一段段詳實的史料記載,仿佛將我帶回到那烽火連天的黑土地。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楊靖宇將軍當年帶領東北抗日聯軍英勇作戰,抗擊外來侵略,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的場面似在眼前。”張琦說,“楊靖宇將軍舍生忘死的英勇一生,即使在多年后的今天也依舊熠熠生輝。同時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我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理應更加努力學習,接過時代的接力棒,擔當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圖為張琦在楊靖宇將軍石刻雕塑前。
戍邊英雄雖去,精神永駐邊關 為更好地追憶戍邊英雄的情絲,傳承戍邊英雄內心深沉的熱愛。8月15日,隊員韓新悅前往鄧纘先紀念館進行了實地的參觀學習。鄧纘先,廣東紫金縣人,曾受北京中央政府派遣,遂一路跋涉8個多月奔赴新疆,并一守就守了人生的最后18年。如今的鄧纘先紀念館位于新疆喀什葉城縣新區。一進入紀念館,映入眼簾的就是鄧纘先的雕像,往前走是親民堂,正中間就是一副對聯,左聯上書法懲邪惡民常樂,右聯上書律守綱常國永寧,橫批“明察清廉”。韓新悅在小組會議上和我們分享說“那副對聯就是鄧纘先戍邊愛國、務實為民、廉潔從政、獻身邊塞得最好的見證,他衛國鞠躬盡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的在時代發展到任何時候都值得我們學習。”

圖為韓新悅在紀念館門前。
“學史力行青年行”實踐隊的隊員們通過近期實地走訪學習,深刻感受到了革命事業的艱辛和偉大。同時作為時代新青年我們要堅定信念,傳承發揚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接好時代的接力棒,擔負起這份責任,牢記使命,團結一致;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血脈永續。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