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河南工業大學星星之火黨史學習實踐團隊
為響應學習“紅色”精神的號召,貫徹“紅色”精神于于日常活動中,河南工業大學星星之火黨史學習實踐團隊以“紅色”為主題開展2022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因疫情防控要求,團隊成員以各自家鄉為點展開,實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22年7月1日,團隊成員首先到達點亮“星星之火”的第一站——河南省信陽市鄂豫皖革命紀念館。
據悉,鄂豫皖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主要為大別山腹地。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都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陣地,曾一度成為僅次于中央蘇區的革命根據地。
此地區還誕生過董必武、李先念等多位開國元勛,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新中國,是他們打下來的,甚至是不惜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的艱苦樸素的作風,堅定的精神信念,強大的內心世界,值得每一位后人永遠學習。
一進紀念館大門,團隊成員就被廣場右邊的坦克、飛機等吸引了眼球。看著這些革命文物,讀著對于它們“過往生活”的介紹,團隊成員們的內心對接下來的參觀充滿了敬佩與向往。這些文物不僅僅是祖國革命歷史的見證,更是讓紅色文化得以綿延的瑰寶!
團隊成員在一樓展廳看到了: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使用過的紡車、機槍、發電機、藥箱、油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使用過的桌椅板凳;在抗日戰場上繳獲的日本軍刀、軍用照相機等等。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擁有著屬于他們的革命故事,這讓每一位團隊成員的臉上都充滿了動容,不禁令人感慨一番:今天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
參觀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用眼睛來“讀”這些文字,又不時低聲和同伴交談這些革命先輩們的故事,他們有的還很年輕,卻早早的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透過展示墻上他們的故事,仿佛可以看見了他們拿著槍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仿佛聽見了他們高喊“沖啊,殺—”,從中深刻感受到了他們對于國家的赤子之心,也感受到了他們置生死于度外的堅定信念。同時,他們的家人,他們的朋友,他們的孩子,又何嘗不是驕傲的、引以為榮的呢!
在展廳的顯眼處,那關于全國道德模范許光的介紹,讓團隊成員更加肅然起敬!許光,是新縣武裝部長暨新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他是許世友將軍的長子。
他雖是名人之后,但卻甘愿一生清貧。作為新中國后的第一批本科學歷的航海軍艦長,他本可以在更好的地方,有更卓越的貢獻。但卻甘愿回到新縣,謹遵父親的意愿。不脫離群眾,深居農村一線,為當地的老百姓辦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不求名,不求利,高風亮節,清貧一生。這才是將門之后!是此行所有成員學習的榜樣!
且在團隊參觀紀念館時,被一位女士的言語吸引住“共產黨,既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件東西,它是一個組織……”,原來她是在給一個小女孩講解這里發生的每一段歷史。看到這一幕,團隊成員都感觸良多,革命精神的光輝,不論何時,都將繼續、一直影響祖國的后代。革命文化永存人心,革命精神又何嘗不是普照到了每一位后人呢?團隊成員從這位女士身上感受到了“銘記革命歷史”,在小女孩的身上亦感受到了“傳承革命精神”,這盛世,屬于這時代的青年人,他們也將永遠銘記盛世的造就者,然后去傳承這樣一種“紅色”精神。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結束一天的參觀與了解后,團隊成員深刻明白了這一句話背后的含義。團隊成員將永遠銘記革命先輩們做出的犧牲,將永遠感謝革命先輩們造就的盛世!此次活動,讓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意義所在,團隊成員應該時刻銘記烈士們為現在幸福生活所付出的血與淚,時刻記得現今肩膀上的的歷史重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守護好英雄們為我們打下的江山!愿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愿革命精神永存,愿革命光輝長照后人心!
時間:2022-08-17 作者:梁素珍 來源:河南工業大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團隊 關注:
- 以大學生鮮活之精神,助力鄉村之振興
- 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巫李隊”前往重慶巫山開展針對當地脆李的現代化種植、采摘、銷售狀況的專題調研,讓青年學子們對現代化種植技術
- 08-23
- 江蘇學子三下鄉:鄉村振興進行中
- 為了解鄉村振興策略在一線的落實情況,同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公眾服務意識,8月20日起,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組成實踐團
- 08-23
- 走近中小酒企內部,探訪水權交易發展
- 為探訪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平臺發展狀況,研究交易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情形,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河海大學東西部水權交易機制調研團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