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崢嶸歲月:寧波軍分區電臺的夜營經歷
7月6日,“拾章水紅貝,揚橋頭青旅”——人文學院赴海曙慈溪實踐小分隊來到了位于慈溪市橋頭鎮的五姓村,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牽線搭橋下,有幸采訪到了有著57年黨齡、已年近80歲的抗戰老兵——毛乾堯爺爺。在訪談中,毛爺爺用感染力極強的慈溪特色普通話向我們講述了他寧波軍分區電臺的夜營經歷
據毛爺爺回憶,1964年春節剛過,他所在的通訊連與其他三連接到上機通知,在鵝毛大雪中前往四明山。通訊連共有五個人組成,臺長、保護主人、3個保護員,毛爺爺在這次行動中便是一位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保護員。通訊連的士兵們肩上背著沉重的電臺,在積雪超過腳踝的山路上艱難前進,還要應對行軍途中隨時下達的“臥倒”指令。
在這里,毛爺爺提到了兩類他最崇敬的士兵:接線員和炊事兵。“接線員需要早一步到山頂拉好電話線,等我們到了一起吃飯訓練,等我們走了又在最后收好電話線,然后趕上我們的隊伍。”“還有就是炊事員,我無論何時何地,都很敬佩炊事員的,因為燒飯的3-4人,需要背著很大的鐵鍋、大米、小菜等等,都需要提前到達,飯吃好全部洗好,然后趕上我們。我們當兵的就是這么苦啊!”
作為電臺的保護員,我們實行“四六制”,將白天和夜晚切割成4個6小時,輪流值班。前幾天都非常平靜,變數發生在毛爺爺值班的第五天前半夜。當天晚上十一點半左右,軍區司令部參謀、副連長來到電臺,他們作為高級軍官,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過來的,因此他們的出現就意味著有緊急事件。參謀告訴臺長,今天晚上有一個電報,必須要在20-30分鐘之內發給象山91團,并收到回復。這次的電報不再是從前我們一直練習接觸的假電報,而是一封真的電報。我就跟臺長說,今天是沒辦法交班了。臺長跟我說:小毛你今天辛苦一下,把這只電報發出去。
但是當毛爺爺一打開電臺,聲音很小很小,“連蚊子叫都不如,可以說是螞蟻叫。”電報聲音分為5個等級:一級,很小,不能工作;二級,還可以,勉強可以工作;三級,正常;四級,大;五級,最好。那次電報最好算二級,勉強聽到。毛爺爺和他的戰友一起在午夜投入了這場無硝煙的通訊戰中去,然而由于大雪和近海這兩個因素的干擾,電報久久不能發出,何談收到回復?臺長說讓他來,我說,臺長,我再試一試,臺長也很相信我。我采用了“盲發”的方法,對技術要求極高。在原來的基礎上,毛爺爺嘗試了兩次盲發,還是沒有收到最遠一個軍營的回復,然而時間只剩下不到10分鐘了。毛爺爺決定最后再試一次,調試了機器面板和天線后,他進行了第三次不允許失敗的盲發。
“發好之后,差不多過了五分鐘,信號有點聽得到了,然后慢慢聲音大起來了”,奇跡發生了,信號突然加強到三級,我們收到了“答答滴答,滴答滴,滴答滴滴”的電報,也就是“QRL”,密語的意思是收到了。“臺長對我說:小毛你真不錯!”帶著一身冷汗,毛爺爺出色地完成了這次緊急電報發送的任務,后來他才得知,電報的內容為“美蔣特務將于今天早晨七點在象山登陸”,原來是美蔣特務想在軍事力量相對薄弱的象山登陸,開展騷擾活動。由于電報的成功發出,象山各營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反動勢力無功而返。毛爺爺說:“寧波軍分區對我們電臺有很高的評價和贊賞,很贊揚,照道理來說這只電報是很難發出去的,我們就得到了軍分區的通報表揚,我也收到了一次口頭表揚,提前成為了預備黨員,后面成為了代理臺長。最后因為我的右手受傷了,就退伍了。前往郵電局工作,直到退休。”
時間:2022-08-17 作者:范晨卉 來源:寧波大學 關注:
- 以大學生鮮活之精神,助力鄉村之振興
- 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巫李隊”前往重慶巫山開展針對當地脆李的現代化種植、采摘、銷售狀況的專題調研,讓青年學子們對現代化種植技術
- 08-23
- 江蘇學子三下鄉:鄉村振興進行中
- 為了解鄉村振興策略在一線的落實情況,同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公眾服務意識,8月20日起,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組成實踐團
- 08-23
- 走近中小酒企內部,探訪水權交易發展
- 為探訪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平臺發展狀況,研究交易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情形,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河海大學東西部水權交易機制調研團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