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崢嶸歲月:杭州良渚通訊營的學習經歷
7月6日,“拾章水紅貝,揚橋頭青旅”——人文學院赴海曙慈溪實踐小分隊來到了位于慈溪市橋頭鎮的五姓村,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牽線搭橋下,有幸采訪到了有著57年黨齡、已年近80歲的抗戰老兵——毛乾堯爺爺。在訪談中,毛爺爺用感染力極強的慈溪特色普通話向我們講述了他結束了新兵營的訓練后,在杭州良渚通訊營的經歷。
新兵連訓練結束之后,毛爺爺前往杭州良渚通信營,作為通訊兵進行訓練。和新兵連時期殊途同歸,通訊營士兵要重新學習用鉛筆寫字,掌握十個阿拉伯數字的寫法和電碼,如壹:滴答、兩:滴滴答、叁:答滴滴……同樣,士兵還需要熟練掌握26個英文字母的電碼,全部分清楚之后才能上機。
電臺之間的聯絡,以10個阿拉伯數字和26個英文字母作為載體進行。36個字符雖然看起來不多,但能夠做到完全掌握和熟練運用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發電報也不是單看是否掌握字符電碼,還需要手、腦、電節完美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因此當兵當得長不一定電報發得好,對手的靈活度和腦的反應速度要求非常高,起碼要經過三個冬天三個夏天才能上機工作。毛爺爺回憶,當時參加通訊營的士兵共有252人,只有42人最終從這里畢業,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毛爺爺還與我們分享了新兵連和通訊營訓練期間兩位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前輩:一位是新兵連的連長,一位是杭州良渚通訊營教導隊的隊長。正是這兩位前輩,從嚴格教育要求和過硬專業素質兩個方面塑造了毛爺爺的思想和技能本領。
時間:2022-08-17 作者:范晨卉 來源:寧波大學 關注:
- 以大學生鮮活之精神,助力鄉村之振興
- 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巫李隊”前往重慶巫山開展針對當地脆李的現代化種植、采摘、銷售狀況的專題調研,讓青年學子們對現代化種植技術
- 08-23
- 江蘇學子三下鄉:鄉村振興進行中
- 為了解鄉村振興策略在一線的落實情況,同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公眾服務意識,8月20日起,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組成實踐團
- 08-23
- 走近中小酒企內部,探訪水權交易發展
- 為探訪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平臺發展狀況,研究交易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情形,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河海大學東西部水權交易機制調研團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