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崢嶸歲月:象山新兵連的故事
7月6日,“拾章水紅貝,揚橋頭青旅”——人文學院赴海曙慈溪實踐小分隊來到了位于慈溪市橋頭鎮的五姓村,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牽線搭橋下,有幸采訪到了有著57年黨齡、已年近80歲的抗戰老兵——毛乾堯爺爺。在訪談中,毛爺爺用感染力極強的慈溪特色普通話向我們滔滔不絕地講述了他從象山新兵連的一個月新兵生活。
相對于其他新兵,毛爺爺具有文化程度較高和習慣集體生活兩大優勢,憑此成為了當時2班副班長。不過作為初來乍到的新兵,連吃飯、睡覺、走路都要從頭學起,“平時多練習,戰時少流血”,短短一個月的新兵連生活在毛爺爺的記憶中是極其艱苦的。中學時期作為體育課娛樂項目的投彈,到了軍隊大變樣,不再是一項簡單玩玩的活動了。士兵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投擲幾十個手榴彈,直到滿頭大汗、精疲力竭,“每次練習完投彈,吃飯時的右手抖得像篩糠一般”。“晚點名”,是毛爺爺向我們科普的新名詞,這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點每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每天晚上練習隊列時,表彰和批評一天中表現較好和較差的士兵,挨個點名,“這是一天中精神最集中的時刻”。
新兵連時期,毛爺爺感受最深的便是緊急集合了。“新兵最怕的就是緊急集合”,顧名思義,就是在敵人來襲的緊急時刻集合。第一次緊急集合發生在晚上十點半左右,大家睡得正香時,突然警鈴大作,班長告訴我們晚上出現了緊急情況,有一批美蔣特務將在象山登陸,讓我們趕往前線阻擊敵人。作為新兵蛋子的我們哪里見過這種場面,汗毛直豎,心中直呼“運氣怎么這么差,剛當兵就碰上了反動勢力來犯”。心中雖然充滿了恐懼,但軍令如山,雙手顫顫巍巍地打背包,裝上水壺、雨衣和一雙解放鞋,前往集合場地。集合完畢便走小路前往登陸地,“臥倒”指令下達后,無論腳下是石子還是泥土地,我們全部都臥倒在地,等待班長下達新的指令。班長過了幾分鐘宣布警報解除,對我們說美蔣特務發現情況不對,看到我們的充分備戰,撤退了。 后面我們才知道,美蔣特務登陸的消息是假的,緊急集合是為了檢驗新兵的行動快不快,思想是否端正。雖然第一次緊急集合我是光著身子最后幾個到達集合地點的,但是我仍然獲得了“最佳標兵”這一稱號,因為我嚴格執行了“打背包、穿衣服、帶武器、帶生活用品”這一鐵律。新兵連時期,一共組織了5次緊急集合,其中有一個晚上分別在12點和3點集合了兩回,極大程度上鍛煉了新兵的心態和行動能力,形成遇事臨危不亂的習慣。
時間:2022-08-17 作者:范晨卉 來源:寧波大學 關注:
- 以大學生鮮活之精神,助力鄉村之振興
- 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巫李隊”前往重慶巫山開展針對當地脆李的現代化種植、采摘、銷售狀況的專題調研,讓青年學子們對現代化種植技術
- 08-23
- 江蘇學子三下鄉:鄉村振興進行中
- 為了解鄉村振興策略在一線的落實情況,同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公眾服務意識,8月20日起,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組成實踐團
- 08-23
- 走近中小酒企內部,探訪水權交易發展
- 為探訪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平臺發展狀況,研究交易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情形,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河海大學東西部水權交易機制調研團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