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之茶,吸引著我們,走進軍營茶鄉。近日,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的吹角連營夢之隊在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軍營村進行實地勘察,親身體驗茶鄉文化。
首先,我們聯系到了當地的鄉村居民,通過全流程參觀體驗的方式,對軍營村的茶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考察與了解。在乘坐村里的觀光車輛繞村環行后,對軍營村整體的建筑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并且,了解到軍營村經由政府統一設計建造后,選取了軍營村中的紅色元素作為屋頂,代表著軍營村的高山紅、政治紅、柿子紅等紅色理念,與藍天白云相呼應,形成了獨特的軍營美景。
隨后,我們乘坐觀光車上山尋訪茶園,在路途中,居民“地瓜哥”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軍營村的茶園種植情況。軍營村種植最多的茶種為“毛蟹茶”,因其葉后有稀碎絨毛如同海鮮毛蟹而得名。在云霧繚繞的軍營山頂,實踐隊員們化身為采茶姑娘,腰挎背簍,手拈茶葉,心中默念采茶訣竅“兩葉一心”,親身走進、體驗茶文化的魅力。
同時,經居民的介紹,我們意識到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采茶的成本遠高于機采的方式。因此,軍營村目前的茶葉大多采用機采的方式進行收割。并在之后觀摩了燃油機械采茶的現場,學習到村民使用機采的方式,旨在提高茶田里的采茶效率,再通過后續機械流水線加工的方式,彌補機械采茶所帶來的茶梗多、采摘不精細等問題,從而縮減前期成本。而軍營村的茶葉分春、夏、秋三季,制作后的春茶主要供應精品茶路線,夏茶、秋茶則主要是為飲料商提供茶青,用于茶類飲品的制作。
最后,我們深入當地居民自家的制茶間,對采收后采葉的處理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軍營村主營的半發酵茶的制茶工藝主要分為:曬青(或加溫萎凋)→涼青→搖青(做青)→晾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烘干茶葉九個步驟。從茶田中采收后,先需要放在太陽下晾曬,初步蒸發去除茶葉中的一部分水分,同時激活酶活性,有利于烏龍茶香氣的形成。曬青一般掌握曬至頂葉下垂,葉色轉暗,茶香有所顯露即可,不可過分。涼青是將茶放置陰涼處避光晾涼,使葉子和莖梗內水分流動,重新平衡,使葉子從枯萎狀態恢復至基本挺直狀態,便于下一步搖青的進行。搖青也稱做青,是制茶工藝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將葉子放在搖青機內,使葉子翻滾起來,葉子與葉子、葉子與滾筒壁之間發生碰撞和磨擦,葉子邊緣部分損傷,茶多酚氧化聚合,部分香氣成分游離出來,有利于烏龍茶品質特征的形成。搖青、晾青達到適度以后就立即進行炒青,類似綠茶的殺青,目的是利用高溫蒸發水分,使葉質變較,停止發酵紅變,保持茶葉的品質特征。炒青之后就可揉捻、復炒、復揉、烘干等一系列工序,促進茶香的進一步形成發酵。
我們了解到未來的規劃和需要克服的困難——一方面主要是進行品種的改良,從低產值、低附加值一些毛蟹、本山改成肉桂、金牡丹等新品種,希望實現從低價茶到品質較高茶的轉變的狀態。但是面臨兩個問題需要克服:一個是思想意識的問題,村民不愿意冒風險輕易去改良品種,新品種可能給我們帶來的是更高的報酬,但也意味著這是更多的風險;一個是資金問題,茶園改造的成本比較高,一下子要投入這么多的人民幣,對茶農們來說也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因素。
另外一個方面是會培養茶葉技術的帶頭人。現在專心種茶的青年人越來越少,目前整個茶業發展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因為茶的品質很難把控,只有技術帶頭人把技術做好了之后,才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做。因此,鄉村還在試行返鄉補貼,鼓勵青年人返鄉參與茶業制作。
本次實踐隊走進環境優美、文化獨特的軍營村,走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在這個獨特的地方,促進實踐隊成員在探索中成長,讓隊員感受到茶香文化,并為之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