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在《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中提到:衰退型城市資源趨于枯竭,經濟發展滯后,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難點地區。
為進一步深入資源枯竭型城市基層,了解泉溝鎮產業轉型情況,助力鄉鎮向再生型城市創新發展,將團隊成員地質學和經濟學知識轉化為實際社會效益,8月10日至8月13日,鄉村振興在新泰泉溝鎮——轉型老工業區調研團成員赴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泉溝鎮進行社會調研。
(圖為調研團成員在盛泉礦業有限公司門前合影)
為了解泉溝煤礦的發展歷程及其對當地經濟建設的影響,團隊成員首先來到新汶礦業集團旗下的盛泉礦業有限公司,在這里隊員們首先參觀了廢舊礦區的地面設施、宿舍廠房和部分老式開礦機械。通過調查和采訪相關人員,隊員們了解到:由于泉溝煤礦資源枯竭,按照國家退出產能政策,2018年11月該公司實施關閉井坑,停止開采泉溝煤礦,廢棄巷道保留,閑置機械調派至省外其他礦區繼續使用。在職礦工的轉移工作礦區或失業在家導致了大量廠房、生活設施閑置,未及時重制改建依舊空懸至今。在與工作人員交流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意識到這既是盛泉礦業轉型的重難點,也是類似企業突破二元結構再謀出路的關鍵手。
(圖為廢棄礦業機械)
(圖為盛泉礦業閑置廠房)
(圖為實踐隊員在閑置廠房前)
(圖為工作人員與實踐隊員交流)
在了解了盛泉礦業有限公司的大致布局后,團隊成員聯系到該公司的新聞處主任劉環等工作人員共同開展了一次座談會,了解盛泉礦業的發展情況,探討類似企業的轉型出路。1999年公司效益每況愈下,劉主任強調那時面臨的相關問題是開礦企業眾多,煤礦資源過剩,市場供過于求,煤礦價格過低導致囤積銷售不暢。2006年8月,煤礦資源枯竭帶來不可逆的收支赤字迫使泉溝煤礦政策性破產重組為山東盛泉礦業有限公司,自那以后盛泉礦業便著力謀求轉型發展思路,致力治虧降本戰略。從“管理創效降本”“人員優化降本”到“政策創效降本”,“三位一體”治虧降本戰略成功實現了公司在開礦主業滅失、年損失近2億元的困境下仍舊連續盈利3年的的完美逆襲。
(圖為實踐隊員于會議室參觀“盛泉足跡”)
(圖為實踐隊員與劉環主任開展座談會)
(圖為實踐隊員與劉環主任共同觀看盛泉礦業宣傳短片)
(圖為實踐隊員與劉環主任合影)
管中窺豹,從盛泉礦業此前面臨的困境中,團隊成員總結出類似企業的共性問題,最首要的是資源枯竭,其次還有銷售策略、工人安置、地下安全、利用效率等等一系列問題,皆一一與劉主任交流探討并試著尋求解決方案。借鑒盛泉礦業的新發展思路,團隊成員還針對上述實際問題提出多條建議,形成具體切實的建議書交由劉主任:從盤活閑置土地房屋到靈活調用工程機械,從安置在崗人員到培訓上崗新人,從維修防爆變頻器到外租相關生產機械,從合法爭取優惠稅收到充分利用國家減負政策,從利用廢棄井道安全演練到聯合軍區生產應急儲備資源等等,意在充分發揮企業主觀能動性,調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助力相關企業轉型,進而帶動鄉鎮破除資源枯竭舊壁壘,再挖掘發展新潛力。
(建議書)
調研盛泉礦業作為實踐團“企業+人民+政府”三環調研中最重要的一環,既是對當地煤礦產業發展現狀的折射體現,也是對泉溝鎮經濟發展狀況的有力注解。接下來團隊成員還將走訪退休老礦工,從基層視角看泉溝發展;也會去到山東新泰地質勘探博物館、蓮花山等地了解泉溝新興支柱產業,進行“人民”和“政府”兩方面的調研,實現“企業+人民+政府”三環調研的完整閉環,以便能夠更切實深入地完成實踐任務、達成實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