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盲之路——暑期社會實踐
2022年的夏天,光盲之路計劃再次起航,在南京等地展開一系列對盲人群體的活動,提供幫助,傳遞溫暖。在活動開展期間,志愿者對盲道的建設和使用情況調研考察,另外,為了更真實的理解盲人的感受和了解盲人的需求,志愿者們對個別盲人以及當地盲協負責人進行了采訪,從他們的口中了解盲人真正的處境和需求。
7月2日、5日,志愿者們在南京市江寧區的各大天橋和地下街道進行調查。志愿者們發現,江寧區大型的街道都設有盲道,大部分的盲道都在范圍內,無遮擋物,但有時盲道還會被排水板之類的阻斷。在路上,志愿者們還觀察到有人在盲道上騎行。
實踐期間,志愿者們按照計劃的路線逐一測量了地下通道、天橋和公交站并拍下照片,發現許多天橋和地下通道根本沒有設提示盲道和行進盲道。三天后,志愿者們再次展開盲道掃雷的行動,前往兩個公交車站和一個天橋,并發現公交站盲道鋪設率普遍比天橋要好,雷區數量較少,美中不足的就是部分公交站在靠近車站牌的地方未設提示盲道。

之后,志愿者們對八位盲人進行了采訪。第一位是盲人推拿師,從他們的講述中,志愿者們體會到了他們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能很直觀的感受到,盲人們都希望盡量減少對身邊人的影響、用自己的力量過好自己的生活。在對其他盲人的采訪中,志愿者們還了解到,盲人們希望日常生活中的幫扶能夠少一些形式內容,多一些實際幫助,比如幫他一起買菜、就醫。同時他們表示對與他們相關的志愿活動十分滿意。還有人反饋希望盲道上不要有障礙物,也最好不要有積水,避免打滑。
此外,志愿者們還聯系了盲協負責人,由于還在出差,所以對他進行了電話采訪。負責人對盲協日常工作、盲道改進、盲人出行等做出了詳細解釋,他對志愿者們的志愿活動也提出了期望。同時,他說:“殘疾人想融入社會,除了公眾的幫扶,殘疾人自身也要提高素質、努力學習、克服缺陷,懷有感恩的心。”還提到,形成“助殘扶殘”這種社會氛圍一時半會是很難實現的,僅靠一些短暫的社會志愿活動其實很難有效的改善盲人的生活,需要全民都能形成助盲的這種意識、真正的為盲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組織盲人出行、幫盲人閱讀書籍、給盲人學習提供一些幫助。
經過這次的盲道掃雷活動,志愿者們感受到了南京這座城市對于盲道建設的重視,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志愿者王旭表示:在這幾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南京對于盲人群體的善意。我也可以感受到盲人對于被播撒善意的積極反饋,比如對于志愿者的尊重。希望這股善意能在社會中成為溪流,從而真正地滋潤到每一個盲人。
幫助盲人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這件事,實際上任重且道遠。光盲之路的延伸不會停止,盲人的世界里總是被黑暗籠罩,我們希望可以成為照在他們心上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