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陶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質樸的造型下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為進一步了解和保護土陶工藝,7月15日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儒韻齊風—匠心故里”社會實踐隊來到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尋找鄉間的土陶工藝。
千年傳承,古陶記憶
土陶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制陶技藝,具有著“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形制、濃郁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的特點,明清時期,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藝術之長處的印痕”。與大眾所熟知的青瓷、白瓷,琺瑯彩等瓷器不同,它有著自己獨特的造型和質樸的花紋圖案,具有自己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與藝術特色。
本次實踐的地點在姜屯鎮莊里東村,其土陶是魯南土陶的代表之一。7月15日一早,實踐隊員們在與莊里東村的村民溝通以及進行相關知識學習后,乘車前往滕州市姜屯市莊里東村,準備去拜訪土陶工藝傳承人馬運生。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實踐隊員們來到了馬運生土陶制作的加工工坊,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十分尋常的三間瓦房。實踐隊員們敲開木制的門扉,映入眼簾的是擺放整齊的土陶罐子。這些土陶罐子樸實無華,卻透露著歷史的厚重感。
千錘百煉,土陶成型
見實踐隊員們對此項手藝有很大的熱情與好奇,馬大爺決定親自上陣為隊員們講解并演示制作土陶的部分過程。馬大爺換上特殊的草鞋,手一拉,腳一踩,動作干脆利落,向實踐隊員展示了踏泥這道工序。草鞋里暗藏玄機,上面有兩根繩子,這使得使用者可以借助手向上拉的力量,將腳從粘黏的陶土中拔出來,一手拉一腳踩,相互配合,更加省力。“這都是古人的智慧,這鞋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做法。”實踐隊員好奇地在馬大爺的指導下嘗試了一下,頓時東倒西歪,手忙腳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看似輕松地踏泥實則需要多年苦練的技術打底,才能向馬大爺這般手到擒來。
泥踏好后,馬大爺將一小塊泥團揪下來,放在案板上,用手和一會,使泥更為細膩,這樣在制陶的時候才能使其沒有氣泡,不易破裂。接下來是制土坯,馬大爺將泥條放在拉坯盤上,腳踏陶車轉盤,用手塑造陶器的造型。沒過多久,土陶便成型了。隊員了解到馬大爺制陶已經三四十年了,從小便跟隨其父親學習這門手藝,電視臺也曾多次來拍攝采訪。實踐隊員幫馬大爺將胎坯搬到晾曬處,看著擺放整齊的一摞摞胎坯,不禁心生敬意。馬大爺介紹到最后一步便是燒窯,這一套工序大多是古時候傳下來的。
保護失落的古陶風韻
時代在進步,高科技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工藝品上了流水線。土陶罐制作這門老手藝面臨著被歷史淹沒的危機。
實踐隊員通過線上和線下進行兩種形式的問卷調查,問卷調研的樣本多為20歲左右的青年人,其中大部分為在校大學生和本地市民。實踐隊員根據調研數據分析發現,樣本中不知道或不熟悉土陶技藝的比重較大,了解的所占比重較小,很多人表示對于陶器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博物館中常見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琺瑯彩等。
同時實踐隊員在對莊里東村進行走訪調查時發現,村里制陶的人家并不多,人口組成也大多為老年人和兒童。采訪的一位村民向實踐隊員講:“現在莊里會捏窯的匠人最小也年過半百了,年輕人都選擇了外出闖蕩,鄉里堅守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同時土陶的市場也不太樂觀,近年來銷量較少,很多制陶的人家轉行去做其他工作了。”
實踐活動臨近結束時,馬大爺拍了拍實踐隊員的肩,說:“你們這些年輕人,要多多關注非遺,保護好,傳承好它,不要讓中華傳統的技藝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