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濕地土壤低碳生活小分隊前往南京七橋甕生態濕地公園,圍繞“探索濕地土壤,致力低碳生活”這一主題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南京七橋甕生態濕地公園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由秦淮河與運糧河圍合而成,以保持原有地貌、溝通水網、保護濕地、生態造林為主要手段,體現了節能環保的現代理念。通過實地探索,實驗研究、科普宣講的形式,探索濕地土壤的影響作用,了解水體污染凈化、濕地對碳氮磷的固定情況,并呼吁綠色低碳,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
圖為南京七橋甕生態濕地公園實景
小隊成員在南京七橋甕生態濕地公園隨機對路人進行科普宣講,從濕地定義入手,將濕地巨大的環境調節能力和生態效益以及其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介紹給群眾,展示了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料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同時我們也分發宣傳單,倡導低碳生活,貼近每個公民的實際,針對性提供可行的低碳生活方案。

圖為團隊成員在公園內向群眾進行科普宣講
負責土樣采集的成員按照計劃利用環刀法,分別在公園的3個取樣點取2組土樣作平行實驗,共計6組土樣,用于測量與計算,分析土壤含水率、土壤pH、土壤速效鉀、速效磷、銨態氮、硝態氮和土壤可溶性碳等指標,通過后期的實驗結果分析濕地土壤對碳氮磷的固定能力與情況。

圖為團隊成員對濕地公園土樣進行采集
負責采集水樣的隊員在研究生的指導下使用儀器現場測量部分數據及保存水樣,分別于秦淮河6個采樣點采集各2組樣品,共計12組水樣。樣品用于測量水樣的pH、銨態氮、亞硝態氮、硝態氮、磷酸鹽、總有機碳(TOC)等指標,并基于以上數據分析水體污染凈化。

圖為團隊成員對濕地水樣進行采集
隊員們通過對實地采樣得到的樣品進行各項指標的實驗測定,并且兼顧到實驗的科學性,對多個點的數據進行分析。在老師指導下,熟練運用各個儀器,通過精密儀器的測量,得出濕地土壤對水體的影響以及對碳氮磷的固定情況。
濕地資源是我國自然資源的精華,是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對于維護生物多樣性、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團隊成員對采集樣品進行實驗檢測
經過本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更深入地了解了濕地作為“地球之腎”,在有效富集、吸收、分解水中的有毒物質,降低環境污染物,優化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意義。同時我們也努力向群眾傳遞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讓群眾深入學習并切身了解真實的濕地環境污染情況,在思考中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以加深我們對低碳減排的認識。
濕地美景依舊,但污染尚存,由于不合理的開墾、污染物的排放......許多的濕地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關注污染情況,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今后仍需為之努力的方向。
圖為濕地土壤低碳生活小分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