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浙江農林大學“黨團融光,踐悟蒼南”暑期社會實踐團調研行程持續推進。當日聚焦靈溪鎮黨群服務中心,與負責人王女士深入交流,從黨群服務視角探尋“家門口青少年宮”建設的基層支撐邏輯,為課題研究補充鮮活背景素材。

此前一日,實踐團已了解到蒼南縣青少年宮作為財政二類事業單位,以普惠性服務為核心受青睞,但受編制、場地限制,存在城區資源緊張與鄉鎮服務空白的矛盾,而“家門口青少年宮”建設正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破解此困境。
從現場陳列展板可見,黨群服務中心過往活動豐富多元。有聚焦“白天上班,晚上學藝”的技能提升課程,打造青年文藝陣地;推出“點單式便民服務”,精準對接居民需求;還舉辦蘇興華書畫篆刻作品展,以藝術浸潤生活,更通過黨建聯建資源表,串聯多方力量,構建起服務協同網絡。這些活動沉淀下成熟的場地運營經驗、群眾動員能力與資源整合模式,為“家門口青少年宮”落地筑牢根基。




據王女士介紹,靈溪鎮文體中心被選定為“家門口青少年宮”入駐點,得益于多重優勢:現成的十余處功能場地無需額外裝修,公對公合作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常年開展青少年活動積累的扎實基礎與旺盛人氣,為招生運營提供天然土壤;成熟的黨群服務團隊既能協助日常管理、安全保障,又能通過共享公眾號等平臺助力資源整合。這種黨團協同模式,不僅降低了青少年宮初期運營成本,更憑借場地開放性、團隊專業性與受眾基礎,為項目可持續發展注入確定性。

訪談中,王女士亦提及項目推進中的細節考量:從課程設置需貼合屬地需求,到安全管理中接送制度、區域隔離的精密設計,再到教具存放與場地共享的權責劃分,這些實踐層面的思考,為實踐團理解“家門口青少年宮”的落地實踐提供了更立體的視角。


交流尾聲,靈溪鎮黨群服務中心向實踐團送上定制小禮品,以暖心舉動為當日調研畫下溫馨句點。這份心意,既是對青春調研力量的認可,也讓黨群服務陣地與青年實踐團隊的聯結更顯緊密,為后續持續探索“家門口青少年宮”建設注入人文溫度。

兩日調研層層深入,從政策推進到場地支撐,從運營模式到細節落地,實踐團既捕捉到黨群融合推動公共服務資源下沉的宏觀脈絡,也觸摸到基層實踐中資源整合、供需對接的微觀肌理。這些多維度素材的積累,正為解析“家門口青少年宮”的建設邏輯與發展路徑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