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循環促發展 沂蒙山區走出"綠色增收"新路子——山東農業大學團隊創新實踐助力鄉村振興
金秋時節,走進沂蒙山區費縣的板栗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忙著將收獲的板栗送入新建的釀酒作坊。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板栗經過深加工后,酒糟用來培育食用菌,菌渣又變成有機肥還田,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循環產業鏈。"多虧了山東農業大學的教授和同學們帶來的好點子,現在我們的板栗身價翻了好幾番!"種植大戶王大叔高興地說。
山東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深入沂蒙山區12個鄉鎮開展實地調研。團隊負責人曲銘宇同學介紹道:"我們走訪了1028戶農戶,發現山區農業發展面臨三大痛點:產業結構單一、資源利用率不足、基礎設施薄弱。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創新性地構建了"內循環+鏈式轉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以"栗-酒-菌-肥"循環系統為例:
1. 板栗深加工:開發特色栗酒,提升產品附加值
2. 酒糟再利用:培育高價值食用菌
3. 菌渣變廢為寶:加工成優質有機肥
4. 有機肥還田:改善土壤質量,提升板栗品質
"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采用該模式的農戶年均增收達32.7%,同時減少化肥使用量45%。"團隊成員鄭凱明同學拿著最新的調研數據說。團隊不僅帶來技術,更注重培養本土人才。他們開辦"鄉村振興大講堂",已培訓267名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青年小劉參加培訓后,帶領村民成立了生態農業合作社,"現在我們的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到了全國各地"。
目前,這套"沂蒙模式"已在周邊3個縣區推廣,帶動2000余戶農戶增收。當地農業部門負責人表示:"這種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做法,為我們山區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從教室到田間地頭,從理論創新到實踐落地,團隊用科技的力量為沂蒙山區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正如團隊指導老師所說:"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農業更綠色,讓農村更美麗,讓農民更富裕。"在這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他們的腳步仍在繼續.....
作者:劉夢瑤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