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教育家精神——“新途教韻”實踐隊庫爾勒調研紀實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新疆教育的發展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增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貫徹國家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指導方針,強化教育家精神的引領引領作用,北京師范大學“新途教韻”實踐隊前往新疆庫爾勒市開展采訪調研。
調研采用課堂教學觀察、深度訪談等多元化研究方法,緊密圍繞“師德事跡的記錄與展現”、“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探討”、“教育家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三大核心議題,設計相關問卷,采訪具備教育家精神的著名一線教師,記錄下他們經歷的師德故事與積累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以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師德建設的深度思考與實踐行動,共同繪制新時代教育的宏偉藍圖。

一、實踐隊員采訪優秀一線教師
1月15日,實踐隊成員專訪北京師范大學校友張惟老師,探尋回疆教育情懷與踐行之路,挖掘其將北師大深厚的教育底蘊帶至邊疆,在本土環境中積極踐行與發展的教育家精神。采訪過程中,實踐隊隊員聆聽了張老師關于回歸初衷的真誠分享,共同探討了如何將北師大教育理念與新疆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培養兼具地域特色與時代風貌的新時代學子。
1月18日,實踐隊成員走進課堂,與庫爾勒教師的中堅力量——優秀骨干汪應林老師、熊立平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探究教育家精神在新時代的接力與升華。這些教師不僅在教學上追求卓越,更在培養新教師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采訪深入了解他們的教學理念、方法與成果,實踐隊成員探討了他們如何傳承和發揚教育家精神,以及如何引領年輕教師成長
為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1月19日,實踐隊隊員邀請優秀支教教師吳志強老師進行訪談,吳老師2020年主動請纓到一千兩百公里外的皮山農場中學支教,曾獲2021年師級優秀三區支教教師等榮譽,對于新疆支教事業有著別樣的感悟。實踐隊隊員通過聆聽他在新疆教育薄弱地區的支教經歷,體悟支教教師在傳承與發揚教育家精神方面的獨特貢獻。
1月22日,實踐隊隊員通過線上對教育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張志文老師進行訪談,張老師他立足二師教育、主動擔當教育穩疆使命,在學校課程建構、學科建設、質量提升、人才培養以及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兵地教育融合發展,提升南疆國語教育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通過他的教育經歷與成就,實踐隊員探究他作為教育領袖的教學發展之路,聆聽他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與傳承,以及做好新時代的學者型教師的教育故事、教學經驗。
2月8日,實踐隊員探訪老教師的光輝典范邀請從教35年的李紅老師進行線上訪談,她作為教育家精神的傳承者與守護者,歷經了新疆教育事業從普及教育到蓬勃發展的全過程。從“黑板”到“白板”,李老師緊跟時代腳步,推廣“書香校園”、探索“雙師課堂”,通過回顧她的師德事跡,實踐隊隊員將深入剖析教育家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同時傾聽她對年輕一代教師的寄語與期望。
二、實踐隊員總結教育家精神的核心
教育家精神在傳承中弘揚。新疆教育家精神的傳承,既體現在對前輩教育理念的繼承,也通過教育幫扶等實踐形式在代際間延續。汪老師在訪談中提到,其教育生涯深受指導老師魏健林和大教育家魏書生的影響。魏健林“日積月累、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以及魏書生“人人參與班級管理”的理念,成為他教學實踐的重要基石。這種“師承”關系不僅傳遞了方法,更延續了教育者的責任與情懷。
教育幫扶項目則是教育家精神傳承的集體實踐。吳老師所在的華山中學團隊,通過派駐教師、聯合辦學等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南疆偏遠地區。他提到,許多支教教師克服家庭困難、惡劣環境,以“身體力行”感染當地師生,形成“一批帶動一批”的良性循環。例如,若羌縣中學在華山中學幫扶后,本科上線率從30%躍升至90%,這不僅是教育質量的提升,更是教育家精神扎根邊疆的生動體現。
教育家精神隨時代演變不斷發展創新。新疆教育家精神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在政策引導與技術革新中不斷煥發新活力。汪老師指出,新疆教育近年來逐步與全國接軌,如采用全國乙卷、實施“3+1+2”新課改模式,標志著教育標準化的提升。硬件設施的改善、信息化教學的普及,也讓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熊老師結合支教經歷談到,南疆家庭的教育觀念逐漸轉變,從“重生存”轉向“重發展”,這既是國家“文化潤疆”政策的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自然映射。
教育幫扶的內涵也在時代中拓展。吳老師強調,幫扶不僅是“輸血”,更需“造血”——通過培養當地教師隊伍、優化教育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華山中學通過“送教+帶教”模式,幫助南疆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形成“理念落地—技能提升—生態優化”的閉環。張老師提到,北師大等高校通過“優師計劃”吸引師范生扎根新疆,并結合實際調整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為新疆教育注入新時代的人才活力。
教育家精神在個人歷程中進步。教育家精神的踐行,最終落腳于教師個體的成長與堅守。熊老師分享道,在巴州二中從教多年,她始終秉持“因材施教”與“以心換心”的理念。面對少數民族學生語言障礙與家庭關愛的缺失,她通過生活關懷與分層教學,幫助學生重拾信心。她坦言:“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彌補心靈缺口。”這種從實踐中提煉的智慧,成為其教育生涯的鮮明注腳。
李老師不斷緊跟時代步伐,她分享了自己在新課改中的經歷——從最初的排斥到逐漸接受并創新教學方法。她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學習并應用新的教學技術,如優學派、希沃平板、AI等電子產品,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將信息化手段融入課堂教學中的同時,她還嘗試雙師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這種不斷拓展邊界的精神,使李老師的教學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張老師從北師大畢業生到骨干教師的蛻變,則展現了教育家精神在職業路徑中的深化。她提到,初登講臺時的生澀與焦慮,通過“終身學習”與“扎根基層”逐漸化解。在管理崗位上,她將“全面育人”理念融入學校建設,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汪老師也強調,教育者需兼具專業素養與思想政治覺悟,尤其在多民族地區,教師的思想引領與文化融合能力至關重要。
教育家精神的進步,既是個人經驗的積累,也是時代使命的回應。正如吳老師所言:“支教是教師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讓我們對教育本質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新疆這片熱土上,每一位教育者的堅守與突破,都在書寫教育家精神的時代篇章。
這些教師以高尚的師德、卓越的教學能力和無私的奉獻精神,為新疆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們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不僅傳授知識,更關注學生的品德培養和心理健康。從他們身上,實踐隊隊員總結出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熱愛教育、關愛學生、勇于創新、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