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社會的不斷前行中,正當防衛作為公民自我保護的法律依據,其界限的判定一直是司法實踐與公眾熱議的焦點。2025年2月8日,鑄界明法團隊成員有幸走進文康(濟南)律師事務所,與該所資深律師進行了深入的對話,就正當防衛限度判定問題展開了全面探討。
律師首先分享了自己多年執業生涯中處理過的幾起正當防衛案件。他指出,這類案件不僅數量不少,而且因其定性與定量標準的模糊性,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巨大挑戰。特別是在一些高關注度案件中,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問題更是引發了廣泛關注。律師強調,每一個細節都直接關系到案件的最終走向,如何準確把握防衛行為的適度性,成為司法實踐中的一大難題。
針對課題報告中提及的超法規限度認定因素,如防衛者武器選擇、退避可能性等,律師表達了自己的專業見解。他提到,這些因素在理論研究中或許可以清晰界定,但在實際的緊張對抗環境中,要求防衛者做出理性選擇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判斷防衛行為是否適當時,必須充分考慮防衛者的個體差異、教育水平以及具體情境。律師還指出,審判者在裁決時,需要憑借豐富的人生閱歷、社會經驗及專業知識,力求做出既符合法理又貼近人性的公正裁決。然而,這要求極高,因為每位審判者都難免帶有主觀色彩,難以完全代入防衛者或被害人的視角進行評判。
在談到如何推動正當防衛制度完善時,律師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堅持刑事審判的程序性原則,確保案件的調查取證、開庭審理等環節充分公開公正。其次,要推廣司法判例,通過典型案例的研判,逐步統一裁判標準。最后,要加強社會宣傳,提高公眾對正當防衛條款的認知和理解,增強法律意識。
此次對話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正當防衛制度的完善不僅需要法律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期待通過青年學子、社會公眾以及立法、司法機關的共同努力,推動正當防衛制度不斷向前發展,為公民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保護,為構建更加公正、和諧的法治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