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在南京寧海中學高三(7)班的教室內熱鬧非凡。來自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沂水春帆”宣講隊成員,帶著沂蒙老區的紅色故事,走進這所歷史悠久的高中,與同學們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宣講:讓沂蒙精神“活”起來
“同學們,提到沂蒙山,你們會想到什么?”宣講一開始,宣講員就用一個問題拉近了與同學們的距離。“革命老區!”“紅嫂!”“沂蒙精神!”臺下的同學們紛紛回應。“沒錯,沂蒙山是一片紅色的熱土。今天,我想帶大家認識一位特殊的‘紅嫂’——明德英。”宣講員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明德英在抗日戰爭時期,用自己的乳汁救治八路軍傷員的感人故事。“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明德英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大愛無疆’。同學們,你們能想象,她當時做出這個決定需要多大的勇氣嗎?”宣講員的問題引發了同學們的深思。一位同學舉手說道:“我覺得,她不僅勇敢,更有一顆無私的心。她不顧自己的安危,只想著救活傷員,這種精神太偉大了!”宣講員點點頭,繼續說道:“是的,沂蒙精神的核心就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用生命和鮮血支持革命,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互動:讓紅色基因“動”起來
宣講過程中,宣講員不僅講述故事,還通過互動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沂蒙精神。“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沂蒙山區,有這樣一首民謠:‘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去上戰場。’這體現了沂蒙人民怎樣的情懷?”“無私奉獻!”“家國情懷!”同學們的回答此起彼伏。“說得太好了!”宣講員贊許道,“沂蒙精神不僅僅是歷史,它更是一種力量。在新時代,我們該如何傳承這種精神呢?”一位同學站起來說道:“我覺得,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貢獻力量!”另一位同學補充道:“我們還要學習沂蒙人民團結一心、不怕困難的精神,遇到挫折不輕言放棄!”
宣講員的宣講,不僅讓同學們了解了沂蒙歷史,更激發了他們對沂蒙精神的思考和認同。
體驗:讓傳統文化“火”起來
宣講結束后,宣講員還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體驗活動——沂蒙剪紙。“沂蒙剪紙是沂蒙地區的傳統藝術,它不僅是美的象征,更承載著沂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明一邊講解,一邊展示剪紙作品。在他的指導下,同學們拿起剪刀和紅紙,開始嘗試剪出“紅嫂”“沂蒙六姐妹”等形象。“老師,這個花瓣怎么剪?”“老師,我剪得怎么樣?”同學們興致勃勃,紛紛向小明請教。“大家剪得都很棒!剪紙需要耐心和細心,就像傳承沂蒙精神一樣,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小明一邊指導,一邊鼓勵同學們。活動結束后,同學們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剪紙,太有趣了!”“我剪的是‘紅嫂’,我要把它帶回家,和家人分享今天的故事。”
傳承:讓紅色故事“傳”下去
此次宣講活動,不僅讓寧海中學的同學們了解了沂蒙歷史,更讓他們感受到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內涵。“今天的活動讓我深受感動。”一位同學在活動結束后說道,“以前我只在課本上看到過沂蒙精神,今天聽了學姐的宣講,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意義。我要把今天聽到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沂蒙精神代代相傳。”宣講員也表示:“作為一名宣講員,我的使命就是講好沂蒙故事,傳播沂蒙精神。看到同學們這么認真地聽講、積極地互動,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相信,沂蒙精神一定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沂蒙精神的種子已經在同學們心中生根發芽。未來,這顆種子將不斷生長,激勵著更多年輕人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