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至18日,邊疆行知實踐隊來到了廣西憑祥市——一個與越南接壤的邊疆城市,開啟了一場關于方言保護與普通話推廣的調研之旅。在這里,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根脈與未來的翅膀。
憑祥市,這座被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城市,有著獨特的語言生態。其部分村落以壯話、白話為主,而普通話的推廣也正悄然改變著這里的一切。我們穿梭于小鎮的街巷與村落之間,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心感受當地傳統方言背后的文化脈絡。
在村口的榕樹下,幾位當地的居民正在用壯話閑聊,臉上洋溢著親切的笑容。我們了解到,當地青壯年們大多外出工作,他們深知普通話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而對越南語、英語的認同度也較高。
圖為社會實踐隊員在采訪寧明縣居民 陳思思 供圖

圖為社會實踐隊員在采訪龍州縣居民 陳思思 供圖

圖為社會實踐隊員在采訪憑祥市居民 吳慧琪 供圖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現象。在一些社區活動中,村民們會自發組織壯話歌謠表演,用歌聲傳承著古老的方言,延續文化記憶。在當地的學校里,老師們也在嘗試將當地傳統方言元素和文化內涵融入教育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也能學到家鄉的方言,不忘自己的文化根源。
我們深入當地社區,與當地居民面對面進行交流,聆聽他們講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我們感受著當地獨特的民族文化韻味,當地優美的自然地理環境,當地傳統方言的特有魅力,還有當地居民的熱情好客。同時,我們通過訪談記錄、實地考察等方式,收集了關于當地方言使用現狀、傳承和發展情況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等方面的資料。
圖為實踐隊員在采訪寧明縣居民,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 陳思思 供圖
兩天的調研雖然短暫,但我們收獲頗豐。我們總結出方言使用下降、普通話上升的一些因素。例如,教育的普及,讓普通話成為孩子們學習和交流的主要交流語言;現代媒體的傳播,更是加速了普通話的普及和使用。此次活動,讓我們深入了解了憑祥市語言文化的現狀,也堅定了方言保護與普通話推廣并重的信念。
在參與此次調研活動中,邊疆行知實踐隊隊員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語言是我們人類文明的基石,每一種地方方言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在學習、推廣普通話時,也不能忘記那些承載著無數故事和深厚情感的地方方言,而是需要我們共同去保護、去傳承、去發展它們。在普及普通話的背景下,學好普通話,同時也應為地方方言保護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讓這一份珍貴獨特的文化遺產能在時代長河中熠熠生輝,閃閃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