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榆晴)為研究花燈古韻傳承以及現代節慶旅游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廣西師范大學“華燈古韻”團隊以南寧花燈為例,于2025年1月10日走進南寧青秀山新春燈會進行調研,深入訪問并參望大地為夜空奉上的燈火詩篇。
“千樹明霞沉碧落,一山星雨動春城”,當薄暮的余暉悄然隱入青秀山的褶皺,萬千燈盞次第點亮,恍若瑤池墜落的碎玉,將山麓綴成一片流動的銀河。2025年1月10日,廣西師范大學“華燈古韻”團隊循著新春的鼓點,踏入南寧青秀山新春燈會,以調研之行丈量占地926畝的璀璨之景,記錄45組燈景下非遺花燈文化的呼吸與脈動。穿行于光影織就的秘境,團隊成員指尖觸碰的不僅是燈紗的溫度,更是一個民族在光色中重生的史詩。
燈會入口處,“錦繡中華”大型門燈如巨幕垂天,壯錦紋飾盤踞燈柱,金線勾勒的銅鼓紋在光影中流轉,似有遠古的鼓聲穿透時空。門楣處,壯族蛙神圖騰與鳳凰翎羽交錯,LED燈帶隨人潮涌動明滅變幻,恍若神獸翕張鱗甲。團隊成員實測發現,門燈基座暗藏聲控裝置,游客齊呼“廣西美”,鼓紋便化作光瀑傾瀉,引得孩童雀躍高喊:“門燈會唱歌!”
行至核心展區“璀璨煙花湖”,水天燈影共舞的奇觀令人屏息。湖面浮燈以南寧傳統魚燈為形,紗紙為鰭,內置微型電機,游弋時鱗片翕張如活物;空中焰火炸裂的剎那,水面同步綻開“數字煙花”,金紅光影與真實火雨交纏,倒影碎作萬點流螢。團隊成員采訪現場的非遺匠人,韋師傅感慨道:“從前的日子扎‘火龍’要百日工,現在編程控光,眨眼就是一條銀河。”
轉入“春色滿園”燈陣,團隊成員恍若步入被春神吻過的秘境。木棉燈樹綴滿蠶絲紅花,花蕊噴出橙花香氣,暗合壯族“花神賜福”舊俗;紫藤燈廊下,三千盞蘭形琉璃燈垂落,指尖輕觸,燈色由暖黃漸變為靛藍,仿若將壯族“冷暖四季”傳說凝于方寸。最精巧處,當屬“稻浪燈屏”——數控機械驅動千盞穗燈起伏,遠觀似金濤翻涌,近聽有簌簌輕響。過路游客感慨道:“這燈里,能看見秋收的曬場。”
漫步燈會主通道,“壯美廣西”長卷燈組徐徐展開。百米燈帶以靖西繡球、寧明花山巖畫為靈感,壯錦紋路為燈骨,亞克力板雕刻的漓江山水、龍脊梯田懸浮于空,游客穿行時,投影在地的魚群隨步漣漪,似踏浪而行。燈組盡頭,一組“民族歡歌”互動燈柱尤為吸睛——游客掃碼上傳笑臉,影像即刻化作彩色光點,匯入銅鼓紋飾的穹頂,如星子落入壯鄉的夜空。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團隊成員們在花燈的魅力中思索著現代與傳統相碰撞下的文化之路,深邃的夜空下,燈海仍如不熄的篝火。行走于燈影織就的畫卷,團隊成員用心體悟著南寧非遺花燈與傳統節慶相結合所爆發出的新異的生命力,在觸摸到技藝的溫度的同時,更窺見文明在光色中重生的軌跡。那是古老圖騰與現代光電的私語,是大地寫給未來的長信,明亮地傳承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強大信心與祝愿。在未來的每一個日子里,“華燈古韻”團隊成員們都將在調研過程中捧起一顆熾熱的心,將熱愛向四海傳遞,向世界高吟中華花燈文化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