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徐州2月11日訊通訊員(李昊璞 趙國棟 李響)多彩大學生網徐州2月11日訊 2025年2月10日,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銀發劇潮守正繪夢”調研團前往江蘇省邳州市農耕文化博物館與邳州藍印花布藝術展館進行調研,針對非遺傳承主題短劇的拍攝計劃開展前期制片工作。團隊成員與藍印花布傳承人王如坤先生進行交談,就非遺作品、文創以及未來發展趨向等多方面展開深入交流,為本次拍攝準備提供了寶貴經驗。
內容創新,形式卻不可置換自2025年開始,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助力非遺傳承人守正創新,牢筑中華文化根基”已成為今年的熱門話題。王如坤先生花費多年的心血與努力,自費修建并經營著一座承載藍印花布文化的場館——邳州藍印花布藝術展館。

圖 1 藍印花布藝術展館
在觀看展品之時,團隊成員針對藍印花布提出疑問:在印染內容上能否進行創新,以契合當今年輕人的審美變化?王如坤先生對此作出回應:“在內容創新方面,作為傳承人,我們始終積極探索,也非常樂意開展創新嘗試。但是,無論如何創新,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流程是我們堅守的底線。”

圖 2 藍印花布刻板
他就藍印花布工藝守正創新進行進一步闡釋,“如今部分仿藍印花布產品是通過電子設備完成制圖刻板,采用工業化流水線進行生產,這雖然能帶來可觀的利潤,但是會導致藍印花布的非遺技藝精髓逐漸流失。”傳統藍印花布制作中,精心雕琢的自制刻板、五到七遍的反復印染、代代傳承的自制染料才是非遺傳承的靈魂所在。一旦失去這些關鍵元素,非遺便失去了其存在的記憶根源。王如坤先生的藍印花布藝術展館不僅是展示藍印花布的場所,更是傳承和弘揚這一非遺文化的重要陣地。在創新與堅守之間,他仍在探索藍印花布的未來發展,努力實現非遺記憶真正的守正創新。
非遺產品分類:作品、衍生品與文創,你能分清嗎?館內珍藏著大量明清以來的藍印花布刻板與藍印花布經典作品,這些文物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展現著藍印花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獨特魅力;同時,還陳列著大量極具現代氣息的非遺衍生品,如造型精巧的藍印花布香包、活潑可愛的藍印花布玩偶等,它們將傳統藍印花布元素與現代生活巧妙融合。

圖 3 藍印花布作品
然而,面對館內琳瑯滿目的展品,王如坤先生卻憂心忡忡。他痛心疾首地指出:“當下,人們對藍印花布的認知,對非遺衍生品與非遺文創產品概念模糊不清!” 他強調,非遺作品、非遺衍生品與文創產品具有顯著區別。非遺作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典型表現形式,凸顯了作品形態的唯一性。作為非遺技藝的初始結晶,每一件作品均蘊含著創作者多年的心血與持續的努力,凝聚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體現了傳統技藝與創作者情感的融合。非遺衍生品則是基于非遺作品開發的一系列商品。這些衍生品的主要功能在于激發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的興趣,通過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社會,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非遺文創產品作為一種“經由創意轉化, 具備市場價值的產品”,其不論如何轉化,非遺技藝的核心是不允許改變的。然而,在當前,非遺文創產品為了追求高附加值,結合現代審美與時代需求,其在一定程度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本身造成了誤解,使得文創失去了其原有的韻味,只得其型,徒有其表。

圖 4團隊成員學習相關知識
以藍印花布為例,經過傳統染制工藝制作而成的棉布,是當之無愧的非遺作品;利用這種棉布創作的藝術玩偶等產品則屬于衍生品范疇;而部分印有藍印花布紋樣的化纖混紡織物打著非遺文創的旗號混淆視聽。消費者只看商品美觀,無法對正統工藝進行明確鑒別。消費者對“非遺文創產品”趨之若鶩,而真正的藍印花布技藝本身卻受制于復雜的工序與高昂的成本,使其衍生品備受冷落。這一珍貴的非遺技藝如今只能依靠家族傳承的方式艱難維系,在時代浪潮中艱難前行。
實踐助力,以短劇形式賦能非遺發展為推動藍印花布這一傳統技藝的創新發展,“銀發劇潮守正繪夢”調研團正全身心投入到對藍印花布技藝的深入學習與研究中,通過親身實踐,深刻領悟傳統技藝的精髓。團隊成員表示,只有熟練掌握這門技藝,才能真正傳承其核心價值,避免流于表面的形式傳承。
在積極學習技藝的同時,團隊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蓬勃發展的流媒體平臺,計劃以微短劇為載體,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他們將圍繞 “非遺傳承” 主題,精心創作系列故事,希望通過微短劇這一深受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人們對藍印花布的興趣,讓更多人了解并關注這一珍貴的非遺文化。

圖 5團隊成員與王如坤老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