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西財大,走進黃河深研烏海市煤炭資源開發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能源基地,其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備受關注。為深入探究黃河流域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時空演化及優化路徑,西安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智慧之花隊以烏海市煤炭產業為研究樣本,通過“實地調研、深度訪談與文獻分析”三位一體的研究方法,系統梳理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與可行方案
。
調研聚焦:三大維度解碼煤炭產業生態烏海煤炭博物館:歷史與技術的交匯

劉睿元攝
烏海煤炭博物館不僅是煤炭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烏海這座城市從傳統資源型城市向綠色發展轉型的生動縮影。在這里,我們通過豐富的展品、詳實的資料和先進的展示技術,深入了解了烏海煤炭資源的形成、開采歷程以及對地區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從早期手工開采的小煤窯到如今現代化的大型煤礦,從資源依賴型經濟到多元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博物館生動地展現了烏海煤炭產業的輝煌與挑戰。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烏海在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探索。
參觀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煤炭資源不僅是烏海經濟發展的基石,更是這座城市文化與精神的重要載體。博物館中展示的煤炭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礦工生活的變遷以及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讓我們對烏海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充滿了信心。這不僅是一次對煤炭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對未來發展路徑的深刻思考。
煤炭企業作為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體,其實踐經驗和見解對于理解黃河流域礦產資源開發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與煤炭企業代表的深入訪談中,我們直擊行業前沿,獲取了第一手的行業動態與企業發展戰略。企業代表們詳細介紹了烏海煤炭資源的儲量、開采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他們指出,盡管烏海煤炭資源豐富,但在開采過程中仍需面對資源枯竭、生態環境壓力等問題。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正在積極探索技術創新、綠色開采以及產業鏈延伸等路徑。通過引進智能化開采設備、優化煤炭洗選工藝、開展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等措施,企業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還有效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
甄雅潔攝
訪談中,企業代表們還分享了他們在應對市場波動、政策變化以及環保要求方面的經驗與策略。他們強調,加強企業間的合作、推動產業協同發展以及積極參與綠色礦山建設,是實現烏海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些來自行業一線的聲音,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參考,也為我們的研究注入了鮮活的現實依據。
在調研過程中,文獻查閱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系統梳理與深入分析,我們從理論層面構建了對黃河流域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的全面認知。國內外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與方法借鑒。從耦合協調度模型的應用到時空演變分析,從區域差異及驅動因素研究到政策與管理創新,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環境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機制,還為我們的實地調研提供了科學的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在文獻查閱的基礎上,我們結合烏海煤炭資源開發的實際案例,深入探討了資源開發對經濟、就業、產業結構的推動作用,以及對土地、水資源、大氣環境等的負面影響。同時,我們也分析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以及政策與制度在其中的調節作用。這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提出針對性的優化路徑與政策建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研究價值:從學術到實踐的雙重意義
調研成果揭示了黃河流域煤炭資源開發中“經濟—環境”系統的時空演化規律:
矛盾診斷:傳統粗放開發導致生態赤字累積,但技術創新與政策引導可顯著提升耦合協調度;
路徑建議:提出“綠色開采技術推廣—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區域協同治理機制完善”的三階段優化框架,為烏海市及同類資源型城市提供可操作的轉型策略。
未來展望:從調研到行動
劉睿元攝
我們團隊以烏海市煤炭礦產資源的調查為切入點,以礦產資源開發與與經濟——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的研究為目標,基于礦產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與環境影響兩大視角,結合時空演化分析,對黃河流河流域部分礦產資源開發經濟-環境耦合度進行測算,以定性與定量的分析方法刻畫并揭示礦產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和環境的綜合影響。在研究過程中,數據的收集、環境的復雜都對耦合度影響因素及制度路徑的研究帶來困難和挑戰,但通過此次線下調研,我們深刻領悟到新時代我們當高舉可持續發展火炬,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團隊將持續跟蹤烏海市煤炭產業轉型進程,結合動態數據模型深化研究,推動成果向政策建議與產學研合作轉化。我們期待通過學術探索,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智慧。
以實證求真理,以創新謀發展
——西安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智慧之花隊,步履不停,探索不息。
圖文:劉睿元、甄雅潔、王中靈、劉燕、王婧怡
責編:劉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