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作為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水潤鄉村沃野,奏響振興華章”寒假社會實踐團隊的一名成員,我來到了淮安市博物館。淮安市博物館在多個方面展現了與水利相關的內容,體現了淮安作為“運河之都”豐富的水利歷史和文化。
栩栩如生的船只模型呈現在眼前,一幅繁榮富庶的百姓生活畫仿佛帶我們走進了當時的年代,經歷著曾經的生活。作為古代經濟大動脈的大運河的中樞,淮安是南漕北運的重要樞紐,是南方糧、鹽北運的主道。水流不息潤萬物,隋鑿大運河,溝通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來往船只千帆相接,四時不斷,帶動了城市的興起與繁榮。
元改道運河、宋拓寬大運河、楚、泗二洲的繁榮、明清漕政、明清清江浦等依次被介紹。小屏幕里播放著漕船過三閘的畫面,利用多媒體展示淮安古代水利的構造和功能,讓我們深入了解古代水利。為了鎮奠河水,保護堤壩免遭洪水災難,歷代創造了一系列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寺廟和生物。展覽通過豐富的文物與史料,展示了淮安地區的歷史文化,其中包含古代水利設施、治水工具等,反映了淮安人民與水患斗爭的歷史和智慧。博物館收藏了各種古代水工器具,這些是古人治水、修建水利設施的重要實物證據,還有關于漕運河道的奏折等記錄了古代治水的歷史和決策過程。我所看到的都是鳳毛麟角,古人在水利方面的成就遠超我們想象。
鄉村振興,水利先行。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一場以水為脈的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各地高度重視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座座水庫堤壩正拔地而起,一條條渠道正蜿蜒延伸,為鄉村帶來活力,改善了鄉村的水環境,讓鄉村因水而興,讓民心因水而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