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正如毛主席在詩中寫道,軍與民團結一心,在戰爭中必然結成強大的力量。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還是生機勃勃的和平建設時期,軍民團結始終是人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2025年1月23日,曲阜師范大學"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實踐隊來到壽光革命烈士陵園,緬懷革命烈士,學習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歷史。在此次社會實踐中,實踐隊員參觀了陳毅擔架連的雕塑并了解了這段歷史。
解放戰爭時期,壽光縣委帶領全縣廣大人民,多次掀起參軍參戰、踴躍支前熱潮,積極動員民兵、民夫,組織擔架隊轉戰魯東、沂蒙,送糧車推到了濟南、淮海,涌現出如“陳毅擔架連”等支前模范。1947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向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指揮軍隊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3月,壽光縣臨湖、泊東兩區由27個村的民兵骨干和部分縣區干部組成了一個123人的擔架連。在孟良崮戰役中,壽光縣遠征擔架連隨軍轉戰山東、江蘇等地26個縣,行程17000公里,擔架連在火線上搶救傷員,有9名民工光榮犧牲。因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該連榮獲山東省政府頒發的“鞏固模范”錦旗和華野七縱授予的“鋼的擔架隊”獎、“陳毅擔架連”稱號和錦旗。
人民群眾的積極援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尤其在革命戰爭年代,這一真理得到了最為生動而深刻的體現。廣大的人民群眾以無畏的勇氣和堅韌的毅力,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磅礴力量。農民們拿起武器,成為紅軍和游擊隊的主力軍,他們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與敵人展開艱苦卓絕的斗爭。他們不僅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還在后方積極支援前線,為革命軍隊提供糧食、衣物和情報。他們的行動如同燎原之火,點燃了整個中國大地的革命熱情。
在艱苦的環境中,人民群眾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革命戰爭年代,黨與人民群眾的緊密團結是取得勝利的關鍵。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人民群眾也始終堅定地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黨的忠誠和對革命事業的執著追求。這種緊密的聯系和高度的團結,使黨與人民群眾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戰斗堡壘。
毛澤東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和進步的主力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正是因為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人民軍隊才能在裝備落后、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戰勝強大的敵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輝煌。
實踐隊員拜謁革命舊址、紀念場館,學習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事跡,重溫紅色經典、紅色歷史,感受到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團結一心,浴血奮戰,才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