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意義 | 文化是一個民族歷經發展沉淀下來的精華,文化根基決定民族的價值導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就必須借助中國文化蘊含的創造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其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
實 踐 地 概 況 | 山東位于華北平原上,齊魯大地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思想學說和文化風尚創造了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特質的地域文化,山東省內不同地區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有開拓、堅韌的黃河文化;有創建仁義、禮制思想的孔孟文化。山東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又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鋪就了廣褒無垠的齊魯文化大地,支撐起堅實巍峨的齊魯文化大廈。 泰安,位于山東省中部,北依山東省省會濟南;南臨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故里曲阜;東連商城臨沂;西瀕黃河。泰安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東旅游“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熱線的中點。境內的泰山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秦漢以來,有12位皇帝先后登臨泰山舉辦封禪大典,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了千古絕唱。位于泰山南麓的大汶口鎮是聞名的大汶口文化的發明地和命名地,大量出土的用具和祭品證明了中華文化的起源。泰安城中,廟內古木參天,碑刻林立,其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共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道教所形成的民俗文化也成為了泰安的代名詞之一。如“石敢當”習俗,其分布的地區十分廣泛,以山東泰山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華僑居住區。泰山山石敢當所表現的“吉祥平安文化”體現了人們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創造力。 菏澤市位于山東的西南部,乃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為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古稱曹州,歷史上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沖,文化交流頻繁。菏澤史稱“天下之中”,曾數度成為中原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菏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菏澤境內仍保留著堯王墓、蚩尤冢等100多處名勝古跡。菏澤也是我國著名的牡丹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菏澤戲曲劇種多、劇團多、劇目多,名藝人多,流行劇種有山東梆子、大平調、棗梆等10余個。 濟寧被稱為運河之都、孔孟之鄉,位于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誕生了和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所轄曲阜、鄒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三孔”和京杭大運河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有水滸故事發源地水泊梁山、鐵道游擊隊故鄉微山湖、圣地、文化、水鄉交相輝映。這里也誕生了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梁祝傳說是一側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并稱我國四大民間傳說,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最具國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中國民間傳說,被稱作"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
預期成果目標 | 民族復興的基礎是經濟實力,但經濟力量不是國家復興的唯一標準,一國之精神文化力量才是最深厚的軟實力。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應該從國家發展總體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和理解中華文化復興對于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 目的: 聚焦文化振興,引導青年學子返鄉進行鄉土文化調研,溯源家鄉歷史,梳理家園故事,體悟家鄉發展,記錄脫貧行動,訪談家鄉人物,整理經典故事,通過走訪、調研、資料查閱等方式,為家鄉編寫一本地方刊物《一方志》。記錄家鄉集體記憶,提煉地方文化符號,成為家園文化代言人,增強青年文化自信力與家園認同感。 預期成果: 對個人:認識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確定當代青年的成才目標、塑造當代青年的嶄新形象為中華民族之復興而奮斗是當代青年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所必須擁有的。通過本次活動,不僅有利于志愿者們親身切實體會中華文化的內涵,領悟傳統民俗的獨特,還有利于增強青年文化自信力與家園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有利于當代青年承擔起傳承文化,創新文化的歷史任務,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心。 對地方:本次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實踐地區宣傳本地文化特色的。有利于提升本地的知名度,以增加更多的游客量;同時,游客量的增多還有利于提升本地的文化素養,提高本地居民對本地文化、旅游的熱情度等,為實踐地區提供宣傳效應和經濟效應。 對社會:民族復興需要經濟崛起與文化復興相互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熟知的主導話語。在傳承中不斷豐富“中國精神”的文化內涵, 使之成為流淌于中國人心靈的一種追求和品格, 彰顯中國人的涵養和氣度, 境界和胸懷, 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本次社會實踐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有利于彰顯文化自信,增強社會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
預 期 行 程 與 活 動 計 劃 |
活動準備前期,活動負責人組織召開線上會議。在會議中,服務隊成員共同商討活動流程,共同學習社區實踐的具體要求,如訪談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拍照記錄的要求以及地方志撰寫的要求。 服務隊成員根據本地所擁有的文化特色在網絡搜尋以及前往本地的圖書館查閱資料,如泰安風俗文化,菏澤戲曲文化等。 (二)活動中期 2023年7月8日-7月20日: 服務隊成員根據所查閱的資料前往本地的名勝古跡,如泰山、岱廟,孔廟等,訪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記錄在實踐過程中的重要資料和照片。 (三)活動后期 2023年7月21日-24日: 負責人召開線上會議,服務隊全體成員交流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各自發表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及文化復興的見解。 會議結束后,服務隊成員根據所獲得的資料和照片,以及在會議上所獲得的感想編寫地方志,完成編寫后,將撰寫的地方志發于負責人檢查,匯總。 2023年7月25日: 由服務隊負責人根據服務隊成員的地方志,匯總成為最終的《一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