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的高畦深溝系統始于兩漢時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海珠先民充分利用高溫多雨、水網密布的自然條件,創造和發展的一類極具珠江三角洲地域特色的農業生產系統。經過宋元時期的完善,在明末清初形成規模,留存至今。海珠濕地及其周邊地區現存高畦深溝系統面積超800公頃,畦面超2200塊,深溝超9500條。高畦深溝系統促進了遺產地農業生物多樣性,成為嶺南佳果基因庫,產生了一批傳統經濟作物名種。
圖為深溝中的水梪 曾昱程攝
團隊成員走進果園,近距離觀察高畦深溝的生產模式與生產工具。通過修建基圍,設置水梪,挖溝抬畦,種植園藝作物,以適應南方高溫多雨氣候。同時充分利用深溝養殖禽魚,提高經濟效益。巧妙構建了極富智慧且旱澇保收的“基圍+水梪+高畦深溝+園藝作物+禽魚養殖”生產模式。
圖為團隊成員近距離認識高畦深溝生產模式 高錦婷攝
“濕地高畦果繞樹,一灣瀲滟抱村流。深漕水梪催人奮,新蕾荷香入夢游。”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的保護與發展,將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個寶貴的樣板。團隊將繼續努力探索各種嶺南地區特色農業文化遺產,讓嶺南農耕文化煥發新生命力!保育農耕文化,我們在路上!
圖為成員合照 曾昱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