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有“東莞市四大名鄉之首”美名的潢涌村有著百余年諸如“德本”、“忠孝”文化的傳承歷史。2023年7月14日,廣東財經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伍——“潢涌直撞隊”前往東莞市中堂鎮潢涌村進行實地調研,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熏陶。
第一站 潢涌陳列館
走進陳列館,呈現在實踐隊成員面前的是一系列關于潢涌村歷史文化建設的介紹。隊伍了解到:潢涌立村于北宋哲宗(趙煦)元佑年間(公元1086~1094年),初名西石滘,因村前一河名“潢水河”,到南宋(約1270年)再改名為潢涌。
圖為黎錦城老師在為團隊成員講解潢涌村“百歲牌”的傳統文化
與此同時,在館內講解員的介紹下,實踐隊成員們了解到:潢涌村歷來便重視文化的教育,早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就建有西石書院。在潢涌村,歷史上中取進士的5人(明朝2人,清朝3人),中文武舉人26人,中秀才的數十人。現今,潢涌村內有小學一所(廣東省一級學校)、幼兒園一所。中國大陸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座落該村。
第二站 黎氏大宗祠
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祠堂之一,歷朝歷代經歷過多次重修。2002年7月,該宗祠及古建筑群被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該宗祠入選為“東莞文物八景”。
圖為中堂鎮潢涌村黎氏大宗祠的牌匾展示圖
黎氏大宗祠是潢涌村“德本”、“忠孝”文化最直接的體現之地。“德本”二字是潢涌黎氏始祖黎宿“割股愈親”事跡發生后,皇上佳贊其家為“德本坊”,后將“德本”二字修筑成牌匾掛于宗祠的最前檐,紀念著黎氏始祖的杰出品格,同時也提醒后人要延續該美德;“忠孝堂”三字懸掛在宗祠二進大堂的正中央,不僅贊賞著黎氏歷代出現過的忠誠賢士,并且頌揚著黎氏始祖及其后代的孝義精神。
在“德本”、“忠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潢涌村數百年來賢人輩出,個個德才兼備,共同推動著潢涌村在精神文明建設上走向前列。
第三站 潢涌德本文化長廊
篆刻在潢涌德本文化長廊上最前部分的,是記敘著潢涌村德本文化、潢涌村史、賢人故事的《潢涌賦》,實踐隊隊員們無不感到震撼,不禁輕聲開口朗讀:“千載潢涌,多姓肇始。黎氏宿祖,始遷自東,昂藏七尺,氣貫長虹。待人以信、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割股療親,鄉間嘉其行稱孝義;緣事奏朝,宋皇旌其里為德本,潢涌黎氏因之而盛焉。為一邑之著姓,乃本族之大宗。守望相助,血脈相通。孫枝挺秀,雍睦一堂;傳之萬代,德本流芳……”。賦曲的力量讓人似乎穿越到潢涌村的古代私塾,與書生們同坐著,誦讀著這首村賦,共同觀村史變遷,嘆德本亙古。
圖為潢涌德本文化長廊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在精神文明層面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與過去存在著不同之處。與潢涌陳列館講解員的交談中,實踐隊了解到:潢涌村始終秉持著推陳出新的精神,傳承固有的美德文化,同時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滿足著村民們對文化方面的各種現代化需求,如在體育文化上,潢涌村建有專門的體育館、籃球場,不定期開展各類體育文化活動;在娛樂文化上,潢涌村建有專門的影劇院,是村民們閑暇時期消磨時光的大好去處之一。
結語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求到“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而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精神母體,她將引領著鄉風文明,為物質發展提供精神力量。觀摩陳列館、走訪大宗祠、徜徉文化長廊……實踐隊成員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獨屬于潢涌村自身的濃厚文化底蘊,也是這份鄉村文化推動著如今的潢涌村加快打造成鄉村振興的示范帶。
圖為“潢涌直撞隊”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