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微愛鄉村振興研知社江蘇鹽城分隊隊員在鹽城大豐區健康東路的大豐博物館進行深入了解,7月23日由凡陽、蔣思語、陳子葉、鄭嘉怡展開線下活動。博物館里不僅陳列著從宋到今的展品,還有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了各種用具和人物。
首先,我們了解了鹽城名稱的來源。舊時鹽民,稱灶丁、鹽丁、鹽戶,鹽城一帶又習慣稱煎丁。是中國舊時鹽役和灶課的承擔者。大豐地域和地名的變遷也和鹽業生產緊密相連。如"團",是明萬歷以前的鹽業生產單位;"灶",舊時煎鹽所用的煎灶;"鱉",煎鹽的器皿;"鍋",預熱鹵水的器皿;后來,在鹽灶周圍住戶多了,發展成村莊,"團""灶""鱉""鍋"名便成了地名,像西團、八灶、關北灶、沈灶、葉家鍋等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接著,我們知曉了清末實業家張謇。在張謇的倡導下,通啟海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紛紛自覺自愿地遷徙到地多人少的蘇北沿海各鹽墾公司。我們還看到了充滿歷史痕跡的郢愛。2007年4月大豐劉莊鎮友誼村出土21枚金幣大小不等,厚度相同,上面戳蓋方篆體陰文"郢愛"印記的金幣,計重175.1克。這批郢愛已成為鹽城市第三件套一級歷史文物,同時填補了大豐館珍藏一級歷史文物的空白。它們不僅對研究戰國貨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探討大豐的成陸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在博物館的充分了解和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大豐的歷史,并向部分愿意了解歷史的當地小初學生進行了講解。我們通過PPT的形式,向金墩小學和鹽墾初中的學生對施耐庵、張謇進行了介紹。施耐庵的《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后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范。而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是南通大學等學校的創始人。同時我們還向他們講解了日曬成鹽的過程,細致地講解了包括灘曬、板曬、采鹵、制鹽的四步過程。小朋友們通過這次了解,對當地的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不少人決定和朋友或家長一起也去博物館見見歷史的痕跡。
歷史的傳承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靠代代相承而薪火相傳的。我們青年一代肩負時代的使命,向少年一代宣揚中國文化和展現中國智慧。這不僅對于我們了解歷史知識,豐富個人見識有重要意義,還有利于增加中小學的知識儲備,使他們為了中華崛起而更加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