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紅色文化館 傳承紅色基因
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根據團省委和校團委的指示精神,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組織參加2023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7月14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百年百圖展黨史點亮八皖譜新篇”巡展宣講團志愿者赴安徽省界首市博物館,通過參觀紀念館等方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為保證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志愿者于前一天進行討論確定調研重點以及行程安排。志愿者從下午14點出發于15點抵達界首市博物館,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進入博物館。 通過人員講解、多媒體展示等方式積極投身到介紹歷史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學習中。 據了解,2017年12月,界首市博物館被批準為國家3A景區。2018年3月27日,界首市博物館被授予“阜陽市科普教育基地”榮譽稱號。2020年12月21日,界首市博物館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是界首市政治教育基地,同時也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此次參觀活動中志愿者主要學習了界首市的發展史,界首市的文化事業,衛生事業,歷史沿革。隨后,志愿者參觀了唐宋彩陶、明清瓷器、館藏歷代書法作品、臧致平公館、七七抗戰紀念碑。 七七抗戰紀念碑中講述了張大橋阻擊戰、三鎮軍政概述等: 1941年2月,日軍渡過黃河侵犯豫皖蘇邊界,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軍隊奮勇阻擊。這場惡戰持續一天一夜,牽制了日軍進攻界首城的步伐,為抗日軍隊集結界首贏得了時間,使得進犯界首城的日軍不得已棄城而逃,讓時有“小上海”之稱的界首城免遭嚴重破壞。作為積極抗戰的典范,張大橋阻擊戰在打擊日軍囂張氣焰的同時,更鼓舞了界首軍民甚至是豫皖蘇軍民抵抗日軍侵略的士氣。 圖為界首市博物館七七抗戰紀念碑 隨后志愿者在場館內的工作人員的帶領與介紹下詳細參觀了界首彩陶等文藝作品,同時也了解到界首市的快速發展史: 十八大以來,界首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問題意識、攻堅意識,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努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2016年實現GDP161.4億元,年均增長12.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135.3億元,年均增長18.4%,增幅居全省第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9.6億元,年均增長36.3%,增幅居全省第二。財政收入25.5億元,年均增長21.3%,居全省第六,在全國縣城經濟投資潛力百強縣、經濟增速前100位縣(市)排名中,分別進入前六位和前八位。 界首市始終堅持工業主導地位,科技創新優勢明顯。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工業生產體系,再生金屬、再生塑料、食品釀造、機械制造、漁具生產等產業優勢明顯,培育出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32個,先后獲得了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市等7項國家級牌子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6項省級榮譽。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156億元,較上年增長43.6%,增速居全省首位。27家企業在“新三板”“四板”掛牌。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12個,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后工作站國家級1個、省級3個。高新技術企業達39家,產值突破100億元,增長40%,增速全省首位,獲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專利質押融資試點市、國家專利保險試點市、全省科學發展先進市(縣)、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市(縣)、全省知識產權示范市(縣)、全省發明專利授權量十強市(縣)等榮譽稱號。
界首市按照“精品城市、特色集鎮、美麗鄉村”三位一體統籌發展格局,編制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獲省政府批復,城鄉規劃體系基本形成。常態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文明創建、市容、環衛、拆違控違等多項考評均位居阜陽市前列,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獲批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示范市(縣)。 界首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界首彩陶、苗湖書會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知名的彩陶技藝故里,剪紙藝術之鄉、綠色能源基地,素有“小上海”之美譽,先后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市(縣)、全省平安市(縣)。全省“雙擁”模范城、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創建市(縣)等榮譽稱號。 界首市將堅定不移地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打造特色鮮明的新型工業城市、宜居宜業的濱水園林城市、功能完備的商貿物流城市三大定位,突出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兩大著力點,以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為抓手,大力弘揚“創”精神、傳承“闖”文化,用好“界”資源,做好“首”文章,著力打響循環經濟全國品牌、工業經濟全省品牌、環境整治皖北品牌、城市建設阜用品牌,為實現“皖北居先進,全省進一流,重振界首雄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此次實踐調研活動使志愿者接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重溫了界首市的發展歷史緬懷了革命英雄先烈,傳承了紅色基因。為下一步調研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郭振來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