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深一步了解目連戲的發展與傳承問題,2023年7月5日,巢湖學院赴祁門縣“探尋古藝目連戲弘揚非遺續輝煌”實踐團在祁門縣箬坑鄉馬山村對目連戲省級非遺傳承人葉正初先生進行了采訪。
在采訪中,葉正初告訴實踐團徽州目連戲起源于安徽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創造出鄭本目連戲。目連戲較為接地氣,主要描寫日常生活的紅白喜事,教育意義極強,強調因果報應、換位思考,倡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目連戲現如今有91個曲牌,這便是91種聲腔,主腔將儒、釋、道相融合,是三家思想的集裝箱、民間文化的博大載體,還帶有徽池雅調的特點。
對于現如今目連戲的發展難題,葉正初做了概括。一是基于當前社會現實,人們平時要為生活所奔波,大多數年輕人可能會選擇出門務工,這就導致缺少新鮮的血液注射到目連戲中。二是目連戲的演員大多是農民,對傳承傳統文化的概念并不深刻,而是以經濟利益為主。三是劇團演員多為農民,沒有系統化的訓練,往往是以師父對弟子口傳聲授,但每個師父的唱的韻味都有差別,因此學習起來較為困難。
葉正初就目連戲的發展也一直付諸實踐去解決問題。在采訪中,實踐團得知葉正初先生已經組建了少兒培訓班,主要針對當地的中小學生,他自費購買空白臉譜和顏料,閑暇時間教學生畫戲劇臉譜,讓孩子們了解目連戲文化;他一邊收集資料一邊提供學習機會,將目連戲做成小人書,讓非遺文化進校園。在演出方面,葉正初先生經常通過個人出資的方式去支持農民演出,傳承目連戲。葉正初還就目連戲的學習方式進行了改善,他自制簡譜規范目連戲,使之系統化、體系化,取代了師父與弟子口頭相傳的模式,大大減小了學習目連戲的難度。葉正初告訴實踐團,非遺文化的傳承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在當代社會,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民族的根基。作為目連戲的傳承人,葉正初先生不僅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遺產,還積極探索如何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使其更好地為人們所接受,為我們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