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時光之生態知識競賽活動
7月29日蘭州大學赴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溫堡村鄉村振興實踐團在隆德縣溫堡鄉家榮希望小學進行支教,為加強學生對生態知識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溫心計劃團隊組織開展了生態講堂與生態知識競賽活動,學生參與度高,回答問題積極,按照得分不同,每個小組贏得了不同的獎品。
團隊成員提前三天就此次活動開了組會,明確商議此次活動的主要內容,開展方式,舉辦過程,獎勵分配及各種突發情況的應對方案。對于競賽題目內容側重,因此前已進行過相關內容課程的教授,所以此次活動的問題緊緊圍繞課堂內容展開,再適當進行日常生活方面的拓展,旨在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態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綠色思維方式,建立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團隊商議后決定在已教授相關知識的基礎上以知識競賽的形式開展此次生態講堂,設立一等獎一組,獎品為鉆石畫或航天積木;二等獎兩組,獎品為DIY手串;三等獎四組,獎品為卡通貼畫。通過獎品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達到加強理解記憶的目的。當天29名學生通過抽簽的方式隨機分為七組,每組四到五名學生,按組號依次就坐。由一位上課教師講解競賽規則,另一位教師負責小組得分的統計,其余教師則負責在教室協助帶課教室組織活動開展并記錄活動過程。題型分為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答對的隊伍積一分,最終按得分高低排名依次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
由于教學設施的限制,本次活動通過教師口述題目的方式進行開展。學生在教師念完題目時舉手搶答,舉手最快的小組獲得答題權。由小組內商議得出答案,答對則小組積一分,答錯則其余小組繼續搶答直至有小組答對。同時其余教師在教室周圍協助授課教師尋找舉手最快的學生。考慮到各小組舉手搶答速度的不同,后采取小組輪流回答問題的方式。活動開展期間,每位小組成員都積極舉手搶答,小組間競爭激烈,比分不時變化,排名難以確定。
圖為實踐隊老師在開展生態知識競賽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楠 供圖
在充分的準備下此次活動順利開始。教室里每個小組的表情看起來都勢在必得。首先是15道選擇題,各組均積極舉手參加,都或多或少拿到了分數,15道選擇題后考慮到舉手人數過多,難以分辨第一位舉手的同學,改為小組輪流回答的方式進行接下來選擇題的回答。回答錯誤的小組的題目則繼續由其余小組采取搶答的方式回答。選擇題全部回答完畢時小組比分已經拉開,高分小組中有些小組是憑借豐富的知識儲備答對積分,有些小組是憑借其余小組排除錯誤選項后搶答撿漏,大家各顯神通為自己的小組贏的積分。
選擇題后是判斷題,考慮到判斷題答案答錯一次就可知曉答案,實踐團決定繼續采取小組輪流回答的方式,且回答錯誤的判斷題就此失效,不再進行下一次的作答,每個判斷題都有且僅有一次作答機會。因為規則稍稍改動,判斷題戰況并沒有選擇題那般激烈,也沒有撿漏的機會,所以整個答題過程異常和諧,判斷題各小組得分差距不大,比分先后基本維持選擇題后的狀態,只有極個別小組逆風翻盤,排名進行了很大的變動。
最后的題型是簡答題,同樣由教師口述問題,小組輪流作答,若該小組未答對則其余小組搶答。由于不像前兩輪選擇題和判斷題那樣選擇明確,簡答題需自己組織答案語言,所以各組答題情況均不佳,大部分小組需在出題教師稍稍提示后作答。拿到分數的小組明顯減少,分數排名較上一輪也有了較大的浮動。
此次活動題目緊緊圍繞生態展開,答題結束后很快就統計出各小組得分情況,分為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教師依次為獲得名次的小組頒發獎項。本次活動為每一個小組都準備了獎品,獎品的設立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所以經實踐團商議決定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同學都會有一份小獎品。最后教師再次就生態與環境話題教育學生們要愛護環境,和同學們合影留念,為此次生態知識競賽活動畫上句號。
圖為實踐隊在給小組發獎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楠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