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湘潭大學機械工程與力學學院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暑假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鹽井鎮進行彝族服飾文化實地調研,意在深入了解彝族人民巧奪天工的手工技藝和奇妙創造力、探尋彝族服飾文化創新發展路徑。
彝族服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價值,蘊含了彝族人民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思想。但在數字經濟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彝族服飾的藝術性受到了沖擊。涼山的傳統彝族店鋪大多生產規模小、地理位置偏僻、店面服飾雜亂,大眾的審美日益變化,導致彝族服飾市場處于低迷狀態。實踐團實地考察彝族服飾文化現狀,采訪當地彝族服飾文化傳承人,思考讓“彝韻”在保留其原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同時緊跟時代潮流的新發展方法。

(圖為彝族服飾)
實踐團成員以小組的形式,先前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鹽井鎮中心街線下彝族服飾商鋪進行實地考察,在彝族服飾文化傳承人的介紹下近距離了解了彝族服飾。由于彝族女性服飾沒有口袋,就配了一個類似于倒立三角形的掛件,展現了其特色。從彝族文化傳承人口中得知,彝族飾品大多是批量制造,其圖案、紋理、色彩符合大眾審美,木制手鐲的特殊圖案盡顯彝族傳統文化之美。實踐團成員與彝族文化傳承人長時間討論了彝族服飾文化的魅力所在,探討彝族服飾文化未來與現代元素結合的發展方向。

(圖為實踐團實地考察線下彝族服飾店鋪)
接著實踐團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鹽井鎮中心廣場采訪了彝族服飾文化繼承人,深入了解彝族文化蘊含的精神價值。在繼承人的介紹中,了解到彝族服飾有男女老少之分,老人的服飾偏暗色,女性的頭飾可以是否婚配進行劃分,男性的服飾則體現著社會地位。彝族服飾文化體現著彝族人民的智慧,將彝族文化傳統魅力與現代科技元素融合,將推進彝族服飾文化契合大眾審美。

(圖為實踐團與彝族服飾文化繼承人合影)
通過本次對彝族服飾文化的考察,實踐團對彝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創新性引發了思考,怎么讓彝族服飾文化在融合現代元素的同時不丟失其精髓所在仍需不斷探尋路徑。實踐團成員也將重視非遺文化的保護,讓在傳統文化現代發展中不失傳統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