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要求,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政策優勢,不斷加快鄉村振興、文旅產業有機融合、特色發展,增強新時代碩士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文旅融合發展成就觀察實踐團”在研究生院副院長鄺祝芳教授的帶領下赴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開展暑期專業實踐活動。該實踐團由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商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外國語學院聯合組成,希望通過本次實踐活動發揮各專業特長,為沙洲村的農文旅產業大融合建言獻策。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位于后龍山麓、滁水河畔,曾是一個邊遠山區的貧困村落,沙洲瑤族村人民群眾與各級各部門心手相牽,以“半條被子”故事與精神為傳家寶,堅持黨建引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共建共享原則,打造了一張集黨性教育與紅色旅游為一體的湖南名片,成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勝地、脫貧攻堅的新樣板、鄉村振興的新典范。

圖1 沙洲村風貌
2023年7月6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文旅融合發展成就觀察實踐團”赴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開展調研,旨在通過調研、參觀、采訪、分發調查問卷等形式深入了解沙洲村的文旅融合發展成果、脫貧攻堅重要成果,探尋發揚“半條被子”紅色文化之路,助力當地鄉村振興和農文旅融合。

圖2 實踐團出發前合影
7月7日,實踐團抵達沙洲紅色文旅特色產業園,與產業園黨工委副書記楚布、“半條被子”陳列館副館長陳海霞、汝城中惠旅紅培拓展部經理趙亮亮展開座談。通過交流,實踐團悉知了沙洲承辦的2021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湖南。┘惺痉痘顒郁“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題宣傳啟動儀式等系列大型活動,以及沙洲與中省市主流媒體聯動的宣傳方式。對產業園如何依托豐富的“紅綠古”三色資源,開放紅色文化展館,承接紅色研學活動,著力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紅色教育基地等有了具體了解。

圖3-4沙洲紅色文旅特色產業園

圖5 實踐團參加座談會
7月7日下午,實踐團對當地脫貧攻堅成果以及特色產業發展開啟一系列調研。在沙州紅色文旅特色產業園黨工委副書記楚布的帶領和介紹下,實踐團以沙洲村開展的“旅游+扶貧”的特色脫貧模式為重點,實地調研水果觀光園、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實地、生態農莊以及特色餐館等,實踐團食品學院隊員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就特色農產品種植方法展開研究討論。
圖6 調研小黃姜種植基地
圖7 調研獼猴桃種植基地
7月8日,實踐團前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聆聽“半條被子”紅色故事,感悟軍民魚水情深。據陳列館副館長陳海霞介紹,該陳列館曾獲評“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實踐團計信學院隊員針對如何實現陳列館的科技植入給出了系列見解,為推動陳列館智能化發展貢獻了力量。
圖8 實踐團于陳列館前合影
陳列館內,實踐團成員聆聽講解員講述中共汝城黨組織建立的過程、汝城縣各區農民協會建立的時間順序、朱德和范石生合作談判的過程以及“半條被子”等紅色故事。

圖9-10 實踐團聆聽紅色故事
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沙洲村走進了徐解秀老人的孫子朱小紅家中。2023年7月9日,實踐團重走習總書記走過的路,來到朱小紅的土菜館進行采訪。實踐團成員與朱小紅同志深入交流了沙洲村“三農”領域實用專業人才培育政策、土地流轉、集體經濟收入以及沙洲“幸福新村”建設等多方面問題。了解沙洲雙向扶持政策以及“人人有技能”培訓情況。據悉,朱小紅于2017年參加廚師培訓并取得五級廚師證,在政策幫扶下實現脫貧。
圖11 實踐團與朱小紅合影
2023年7月10日,實踐團來到沙洲瑤族村服務中心開展調研。了解了沙洲瑤族村的“1+N”村民自治組織的結構和運行機制,以及村部服務中心實行的馬上辦、指導辦、預約辦、上門代辦的“五辦服務模式”。在村衛生室內,實踐團采訪了衛生室朱連梅醫生,就衛生室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展開交流。
圖12 實踐團調研沙洲村服務中心
圖13 實踐團采訪衛生室朱連梅醫生
2023年7月10日下午,實踐團走進沙洲瑤族特色村寨,途徑古香古色的瑤族民居、文娛一體的民俗廣場、莊嚴肅立的朱氏古祠、獨具特色的U形民俗商業街,分發調查問卷,了解沙洲農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治理工作情況,并向村民普及網絡安全知識。

圖14-15 沙洲瑤族特色村寨
“自古圣賢之言學也,咸以躬行實踐為先,識見言論次之。”此次暑期實踐活動充分展現了林科大學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風貌,使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半條被子”映照著共產黨人永遠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的精神,也更加堅定了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信念。盡管此次調研活動結束了,但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實踐團追尋初心與使命之路的腳步卻遠沒有停歇,他們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奮進新征程,促進鄉村文旅大融合,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