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助推新疆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全過程,臺州市援疆醫生譚愷作為一名對口援疆的工作人員,任職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放射科副主任。2023年7月4日,塔里木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發掘援疆事跡,繼承胡楊精神”紅色文化宣講團來到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對援疆醫生譚愷進行采訪。

據譚愷醫生回憶,前段時間他剛從鬼門關救回一名患者。32歲的買某不停地大口咯血,被緊急送至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感染科時,心律每分鐘56次左右,血壓卻降到80/50毫米汞柱,血氧飽和度92,并且持續下降,一項項數據表明,買某此時情況危急,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險。接診醫生對買某進行了擴容,并持續使用垂體后葉素和氨甲環酸等藥物止血,買某的出血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仍大量咯血。“買某的情況非常危急,如果不及時有效處理,他隨時可能會因血塊堵塞氣管或失血性休克而出現生命危險。”接診醫生說。時間就是生命,容不得一分一秒的延誤。13點30分,感染科向來自臺州市中心醫院的援疆醫生譚愷求助,譚愷義不容辭趕到了介入手術室。
譚愷醫生查體發現買某極其消瘦,臉色蒼白,呈明顯貧血貌,嘴里不停地咳出大量鮮紅色血液,并且呼吸急促,脈搏細弱,通過胸部CT增強檢查,譚愷醫生發現患者右肺存在大量結核病灶,左肺更是大面積毀損,考慮是結核破壞支氣管動脈引發的大出血。發現問題后譚愷帶領著的急救團隊迅速決定對兩支血管進行超選擇栓塞,可是因為兩支血管局部呈360°扭轉,常規導絲及導管根本無法到達栓塞部位,于是立刻采用同軸法置換入微導管系統,在精細操作下終于到達預定部位,成功開始了PVA顆粒栓塞,隨著一股股顆粒的注入,兩支血管所有的出血點被一一堵住,買某的咳血頻率越來越慢,直到不再咳血,呼吸也慢慢平穩了下來;直到這時,譚愷才松了一口氣,感覺到身上已經被汗水浸透了。之后團隊對患者進一步完善對患者的檢查,發現右肺上葉也存在支氣管動脈—肺動脈瘺,隨時可能出現破裂出血,于是又對瘺口進行了封堵,消除了這顆隱形“定時炸彈”。

“援疆事業任重而道遠,希望在這里播撒的種子,有一天能長成參天大樹。”譚愷說,此次搶救,為了把介入技術傳下去、留下來,他邊做手術邊指導兩名年輕醫師,通過一個半小時的實戰,教他們如何實施支氣管栓塞術,用精湛的醫術和熱忱的服務踐行援疆使命,以醫療技術的傳幫帶,推動科室醫務人員診療水平再上新臺階。白衣秉丹心,仁術濟蒼生。在這場生死救援中,譚愷利用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術,為急危重癥患者提供高效、快速的救治,提高搶救成功率。
(文/易鴻豆 攝/康起瑞 陳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