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是近代中國慈善的發祥地,張謇精神更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南通人民。南通博物苑藏館內的紅色感恩紀念旗幟,是過去的人們心懷感恩留下名字的體現。南通中華慈善博物館承載著南通慈善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實踐團前往這兩處學習感悟。
在中華慈善博物館實踐時,實踐團隊遇到蘇訊網的志愿者帶領小朋友活動,經過溝通邀請后,雙方一同游覽實踐。團隊從中國近代慈善史、南通特色近代史以及慈善互動三個方面進行學習了解,并和蘇訊網志愿者一同對小朋友們進行了介紹。伴隨著館內的二胡聲,腦海中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墻上的電腦觸摸屏有許多知識和游戲,成員們和小朋友們使用觸摸屏進行視頻觀看和游戲,感受慈善“活潑”、“靈動”起來,大家都沉浸其中。
圖1為團隊成員和志愿者一起給小朋友們講解。肖棠 提供從這一過程中實踐團隊發現要加大力度在整個社會進行慈善文化的宣傳,尤其要對青少年兒童進行慈善知識教育普及,讓慈善精神的種子在他們心中落地發芽,成為明天的希望。大學生可以充當宣傳大使,組隊和博物館或者慈善場所合作舉辦實踐活動,讓參與實踐的學生和游客親身理解領悟這一精神,并自發地進行踐行和宣傳。并且,在社區、學校等地進行宣講來宣揚慈善文化精神,在社會大家庭中傳承互助奉獻的善行。當有更多的人心懷慈善,踐行慈善,社會就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
實踐團感嘆于張謇先生用了畢生心力發展南通的經濟文化和公益慈善事業。他以“祁通中西,以宏慈善”的慈善精神建立了慈善體系,以重視教育的想法建立了南通博物苑,在其內創建了南通博物苑舊址,為南通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其中的紅色感恩旗幟給團隊留下了深刻印象。張謇先生以身作則并告誡后人心系國家、心系社會,實在是每個人的榜樣。實踐團也同樣表示會堅定積極繼承弘揚這種精神的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圖2為南通博物苑內“感恩”旗幟。肖棠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