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項目的號召,促進中國古村落活化保護發展,探索客家民居建筑智慧精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先賢文化,助力鄉村振興,近日,廣東財經大學尋“古”問道實踐隊在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團委及村干的帶領下,聚焦探索古村落保護與利用,促進茶山資源活態發展,講好茶山先賢名人故事的需求,先后到燈塔茶山自然村、白沙村、先鋒村等自然村進行深入調研考察,為后續實踐成果落地打下堅實基礎。
聆聽鄉賢故事,共話“燈塔”品牌 7月22日,廣東財經大學尋“古”問道實踐隊在水車鎮團委的帶領下,與茶山古村村干部及被譽為“茶山古村活歷史”的當地鄉賢黃達明爺爺共同走訪茶山古村中臨近的幾座典型客家古屋。黃達明爺爺向團隊詳細介紹了古屋歷史及古屋所孕育名人的故事,在其家中——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筑暢云樓內,向團隊展示了將近二十年前的第一批中國古村落申報材料、記錄著茶山古村歷史人文的書籍、眾多記錄著茶山古村先賢名人的相冊等許多珍貴資料,讓團隊對茶山古村的歷史人文及名人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此同時,團隊指導老師王妙妙表示,正是這些鮮活的而又深厚歷史人文底蘊,賦予了整個茶山古村與其他古村落不一樣的魅力及旅游吸引力,需充分挖掘與宣傳好茶山古村的歷史人文與建筑特色,才能做到更好地推進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共建“燈塔”文旅品牌。
深入走訪調研,了解茶山百年 在隨后的兩天時間里,團隊在鎮政府團委相關負責人及茶山村村干部的帶領下,繼續走訪擁有500年以上建筑史的紹德堂,擁有300年以上建筑史的創毅公祠、司馬第、萼輝樓,擁有200年以上建筑史的伯榮樓、德崇樓、培元樓、暢云樓、承慶樓,以及資政第、儒林第、同德樓、訪云樓、云漢女子學校等客家民居古建筑,了解學習每棟古建筑背后的歷史由來及所出先賢名人的故事。茶山古村自始祖君梅公至廢除科舉制度期間共有進士、貢生、監生以上學位者48人,后明前清進士黃為發、清朝巨商黃伯寧、清朝官員黃毓騰、黃毓秀等;近、現代人物有黃鈞選、黃甘英、黃琪翔、郭秀儀等部級4人、教授5人、將軍4人,其他杰出人物10多人。
學習鄰村建設,共建三村文旅 接下來的時間里,團隊圍繞茶山古村古建筑群與帶周圍沿途走訪調研,記錄與分析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環境條件,實地勘察古村現有的旅游基礎建設,感受當地特色農作物辣木,與村干部邊行邊交流茶山古村旅游業發展規劃藍圖,在交流中實現雙方思想碰撞,為茶山古村的活化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與水車鎮團委相關負責人的交談中,團隊了解到水車鎮鎮政府擬推進茶山古村與其周圍兩條特色村落聯動發展,分別是擁有紅色文化資源的先鋒村及擁有自然生態資源的白沙村,三村各有特色的文旅資源讓“過夜經濟”的推進變得清晰有依,讓游客感受到中國鄉村的文化底蘊,先賢名人的傳奇風采。團隊在水車鎮鎮團委的帶領下,前往其中旅游產業發展較好的白沙村參觀學習,與白沙村村書記交流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經驗,與村民交談白沙村建設情況,參觀當地旅游景點如永安寺、水上棧道、卡丁車體驗場等,收獲頗豐,為茶山古村的活化發展汲取了一定的經驗。
此外,團隊還走進先鋒村,參觀走訪儀園,傾聽郭秀儀黃琪翔夫婦的傳奇故事,記錄三村聯動發展的路線感受,為進一步實現茶山、白沙、先鋒村有效聯動,為振興中國古村落發展拓展新思路。
本次的茶山古村之行,團隊在白墻黑瓦間感受客家古建筑的歷史風韻,在碑文牌匾中感受鄉賢名人的傳奇故事,在夏荷稻田里感受中國古村落的怡然自得……“行而不輟、履踐致遠”,廣東財經大學尋“古”問道實踐隊始終用雙腳丈量中國鄉土大地,用心感受古村風韻及先賢文化。接下來,團隊將在兩位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調研數據資料及自身專業所學知識,從茶山古村文旅資源的充分挖掘、結合先賢文化的古建活化開發、旅游基礎設施修建與完善、旅行路線的研究與設計、互聯網平臺加持宣傳等方面構建詳細策劃案,為茶山古村的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言獻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青春之力建功“百千萬”。